当前位置: 主页 > 百科 > 字词历史 >
-10 Comments

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

发布于:2016-07-08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是北宋着名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如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哲学范畴,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b03533fa828ba61e2b99d6304234970a304e59bd.jpg

  周敦颐的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的生平概述

  周敦颐小时候就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在郑的抚育下成长。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久不能决,周敦颐在解决此案中便初次显示了他的才能。

  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现大余)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狱四,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讲话,惟敦颐独能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忿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宋史?道学一》本传)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免于死刑。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敦颐为师受业。是年冬,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宋仁宗皇v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达官们的赏识和推荐,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仁宗嘉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嘉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周敦颐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知南康军等职。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从其学。精通《易》学,著有《太极图说》(本名《太极图·易说》)、《通书》,周敦颐的《易》学属于宋《易》中的"象数"一派,南宋朱震、胡宏都说其学是从五代至宋初时期的华山道士陈抟处来的。他的《太极图易说》(《太极图说》之本名),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系统宇宙发生论,将之与《易传》系统的的宙理论结合起来,建构起了儒家哲学的基本宇宙生成模式;而其《通书》则提出了儒家心性沦、伦理学、工夫论等许多概念命题,尽管那还是比较简单的。

  公元1071年(宋熙宁四年),在他55岁时,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公元1072年,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纵观周敦颐的政治生涯,其官阶并不显达,始终是地方官吏,如主簿、县令、州判官、知州军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绩亦表现在司法工作之中,在当时算得是一位清官。周敦颐在精神生活上是一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质生活上确实是比较清寒的。

著作

  关于周惇颐的著作的问题,潘兴嗣所作的《墓志铭》是最原始的材料。据《墓志铭》所载,周惇颐“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周子全书》卷二十)其中没有《通书》。朱熹所见到的就只有《太极图》和《通书》,没有《易说》和《易通》。现存的《通书》各章体例不同,有些是专讲易卦的,有些是通论《周易》的。周惇颐的朋友傅耆给他的信中说,周惇颐曾给他看过《姤说》和《同人说》,朱熹的学生度正认为:“二说当即所谓《易通》者。”这个判断大概不对,这些卦说应该是《易说》的一部分。周惇颐大概对于《周易》,有专讲易卦的,这是《易说》;有通论《周易》的,这是《易通》,《易说》和《易通》的分别就像王夫之《周易内传》和《周易外传》的分别。大概这两部著作后来都残缺了,有人把剩余的部分混为一书,总名之曰《通书》。所以潘志不提《通书》,因为本来没有《通书》。朱熹编周惇颐的著作,有《通书》而无《易说》、《易通》,因为当时二书已混为一书,成为《通书》。现在通行的《通书》有的是四十章,有的是四十二章,可见现在通行的《通书》也已不是朱熹所见的《通书》了。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