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百科 > 字词历史 >
-10 Comments

番薯之父——陈振龙

发布于:2016-08-02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陈振龙(约1543~1619年),鹤上镇青桥村人氏。中国“番薯之父”, 番薯的价格不高,是平民食物,但是番薯对中国的影响无比巨大,在苦难不断的中国拯救了恐怕以亿计的人口。“番薯”的原产在异域,虽然番薯进入中国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在明末番薯进入中国时也有三条路线以上,但陈振龙及其家族对番薯的引进、传播和推广的作用还是最大的,也是巨大的!

  长乐人陈振龙被称为“番薯之父”。,权威说法是“一名叫陈振龙的长乐华侨,从菲律宾沿着郑和开辟的航线,在经历了神奇的海丝之旅后带回来的”。长乐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有关人士认为,正是追随郑和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长乐子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推动了长乐商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他在菲律宾(旧称吕宋)发现“朱薯被野,生熟可食”,决心引种,造福桑梓。当时,统治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对朱薯种苗严禁出口,关卡检查甚严。陈振龙暗地购买薯藤,想方设法带回家乡,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将薯藤秘密装于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浮在海水上,避过道道关卡,经过七天七夜航行,于农历五月下旬抵达福州。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朱薯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

  这就是在长乐脍炙人口的番薯传奇。

  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先薯亭历经数百年,一直受到人们的保护。2008年,福州市鼓楼区对先薯亭进行修葺,遵照原有风貌,拆除花岗岩地面,更换为斗底砖;木构件表面采用传统工艺重新油漆;瓦屋面采用黛色布瓦,拆除檐口滴水线,改为筒瓦檐口沟头滴水;更换腐烂的木梁挑等构件;拆除原水泥美人靠,采用传统工艺重新制作木制美人靠;在亭边立上由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撰写的“先薯亭记”碑刻。

  作为陈振龙的家乡,长乐成为了引种番薯最早,生产、栽培、加工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