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百科 > 生活健康 >
-10 Comments

如何让农业“绿”起来?

发布于:2016-10-12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如何让农业“绿”起来?让农业“绿”起来要尽快从把数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把增产作为主要追求的传统农业发展理念中走出来,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增长跑赢了同期全国人口增长,也跑赢了同期世界农业增长,这是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传统农业增长模式面临的资源环境透支、生产成本上涨、价格严重倒挂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此,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尤其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四川省广安市较早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丘陵地区发展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的新路。广安取得的成效给我们以信心,积累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遇到的问题也引发我们思考。广安的实践表明,面对农业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和安全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进口农产品冲击越来越大的严峻现实,只有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发展全过程,我国农业才有出路。


  丘陵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探索


  广安市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全市耕地面积259.4万亩,农业户籍人口377.6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9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2011年,广安市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2013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市立足区域农业发展实际,以绿色生态为核心,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形成了以“生产基地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品牌绿色化”为特征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生产基地绿色化


  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既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强依赖。发展绿色农业,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大生态、大环境。该市规划建设8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到205万亩,其中包括 “五大带状优质稻基地”99万亩,“八大柑桔产业带”48万亩,“五大优质菜区”43万亩,梨子、葡萄、林业等特色产业基地15万亩。这些基地分布在全市6344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该市坚持全域统筹,积极推进全域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森林植被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2%,做到基地在林中、林中有基地,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生态屏障。加强水环境治理,仅2015年就开工建设水环境治理项目238个,完成投资22.5亿元,包括污水处理厂(站)项目60个、配套管网75.6公里,关闭、拆除、异地迁建、综合治理畜禽养殖企业372家,取缔一批网箱养鱼、库弯拦河养殖设施设备,淘汰涉水落后产能工业企业9家,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0平方公里。


  (二)生产过程绿色化


  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发展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既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有利于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塑料管道输水、微喷灌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灌溉技术,2015年先进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达到8万亩。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增长,定时、定点、定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秸秆还田、食用菌生产废料还田,增加有机肥或长效肥使用量,利用腐植质保持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23万亩。推广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加强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做精准预报、精准施药;推广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组装配套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在柑桔上应用“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在玉米上应用“生物导弹”生物防治技术,在水稻上应用“稻鸭共生”防治技术,同时推广农作物病虫性诱、食诱、光诱、色诱等物理防治技术;推广生物多样性生态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了杂糯间栽技术,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应用无人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植保无人机可在1小时内完成80亩农田的农药喷洒,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5倍以上,农药用量减少30%-50%,同时还能保证农药雾化程度高,防治效果提升15%以上。2015年,绿色防控面积达到32万亩。二是发展循环生态农业。重点推广“猪(鸡、鸭)—沼—菜”“猪(鸡、鸭)—沼—果”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每个5000亩以上产业基地配套建设一个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沼液综合利用达40万亩,沼渣、沼液的使用可以减少果树、蔬菜等80%—90%的化肥用量。三是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发展林下养殖、蛋鸭笼养、水禽网栏旱养、稻田共栖养鸭、庭院养殖等生态养殖业态,扩大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面,加快秸秆氨化、青贮利用,全市已建立24个畜禽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


  (三)产品品牌绿色化


  为把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按严格的技术规范生产出的产品卖出好价钱,品牌的培育至关重要。为此,该市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公用品牌。定位“伟人故里、绿色生态”的邓小平故里优质农产品华蓥山公用品牌已成功创建,公用品牌涵盖整合优质粮油、柑桔、蔬菜、生猪四大主导产业和优质干果、梨子、葡萄、蚕桑、畜禽、水产六大特色产业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使用公用品牌的企业达到30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是培育一批绿色有机的优质产品。将绿色有机做成广安农产品必备的基本品质,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 “四有五统一”(有牌子、有田间生产档案、有生产技术标准、有专人指导,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制度,农产品品质有效提升。全市共推广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150多项,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0万亩,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84个、绿色食品37个、有机食品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10个,现有广安市知名商标4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


  从广安农业绿色发展实践得到的启示


  一是必须注重系统谋划。农业绿色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市场营销,也涉及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和成片推进,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搞好总体规划设计。广安围绕8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抓手,依托产业叠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促进生产、消费、体验互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于他们注重全域规划,打破行政区划,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通过310公里沥青“产业路”,把8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超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二是必须注重科技支撑。现代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投入品为基础的集约农业。关键在于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广安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尽快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建立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科技的支撑,使农业绿色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统一。


  三是必须注重市场导向。与发展传统农业相比,绿色农业生产成本明显提高。要让生产者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得到足够高的回报,即实现优质优价。从广安的实践来看,培育农产品品牌、为产品贴上生态标签是可行路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生产付费,就会愿意为信得过的品牌产品付费。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培育品牌、农超对接,增强消费者信心,可以更加便捷。


  四是必须注重规模引领。发展绿色农业需要采用严格的生产技术和规程,分散农户的小生产难以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难以适应大市场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必须发挥规模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广安市通过各类途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80万亩左右,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58家、专业合作社1910个、家庭农场241户,农业业主达到2328个。实行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已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绿色技术不系统。绿色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支持。目前我国涉农科研还不适应这一要求,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高等院校,往往开展单一学科研究,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深入的了解,但对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缺乏探索,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理论。这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基层干部和群众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往往简单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种养结合、循环利用、节本增效等绿色发展理念还未牢固树立起来。


  二是投入机制不完善。在投入环节上,环境、生产、营销方面都需要投入,但投入生产环节的多,在环境治理、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与储藏等方面投入少,特别是在面源污染、城镇污染治理、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西部地区仅靠地方财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项目管理上,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加之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地方财力配套压力大,项目建好后难以达到设计目标。在投入来源上,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务等多个部门都有涉农资金,虽然地方进行了整合,但由于项目要求标准不同,项目投入额度和建设重点不一,难以从顶层设计上对资金进行整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促进绿色发展的目的。


  三是产品营销不畅通。宣传意识不强,一些地方、企业对优质农产品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做得很不够,对参加各类农交会、农博会不积极,认为“花费不小、作用不大”。品牌意识不强,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对创建品牌不积极,而没有品牌,就难以将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树立口碑,就难以实现优质高价。产品质量鉴别难,同样种类的农产品,靠消费者自身难以鉴别优劣,加之当前消费水平下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高品质农产品要大幅度占领市场份额短期内难以实现。


  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头重脚轻,村一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十分薄弱,远不能满足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具有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农民合作社少,农民参与度低,合作社服务覆盖面窄。农业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力量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自我服务、为农服务能力弱。


  以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让农业尽快“绿”起来,根本出路在创新。


  第一,要推进理念创新。尽快从把数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把增产作为主要追求的传统农业发展理念中走出来,根据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发展趋势,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新去处作为农业发展的时代使命。树立大食物、大农业的理念,不能仅仅盯着20亿亩耕地,还要看到60亿亩草原、46亿亩林地和几千万亩养殖水面蕴藏的巨大潜力。树立农业多功能的理念,不能仅仅注重农业提供农产品的功能,还要注重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生态涵养等功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树立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念,不能固守传统的自给自足思维模式,应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的战略合作,为国内农业调结构、转方式腾出空间。


  第二,要推进科技创新。在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单产。要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改革品种审定办法和评价标准,引导科研人员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培育新品种。加大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广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为实现化肥和农药零增长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产品产地污染治理修复等实用技术研发力度,开展秸秆收储运及产业化技术研发、地膜残膜资源化利用、低成本易推广可降解地膜研发等科研攻关。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新模式的研究,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体系,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第三,要推进机制创新。关键是构建起有利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以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建立生产者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促进水权交易,调动生产者节水积极性;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生产者进行耕地地力建设等长期投资。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实行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建立养殖小区、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倒逼农业生产者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尤其是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有些地方规定,种粮大户若想拿到财政奖补,必须签订“绿色承诺书”,承诺投入品符合国家标准、科学施肥、不焚烧秸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农膜,如有违反,将不享受本级财政的奖补。建议在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改革中,把新的补贴名称更改为“农业转型补贴”,并明确要求把“绿色承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享受“农业转型补贴”的前置条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