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路与发展战略

发布于:2016-10-23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近年来,“互联网+”战略实践已逐渐深化,国家及地方从产业转型、政策环境、资金扶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密集的引导和推进。然而新机遇的降临,也意味着创新与挑战的开始。企业只有结合当代需求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界。如何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深度融合,营造新的发展生态?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南都公众论坛,邀请易股天下股份公司董事长、键桥通讯执行董事易欢欢分享互联网+时代的新战略、新路径、新思考。


  互联网开始进入“无人区”


  今年年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迷茫了,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已经找不到标杆了。当看到腾讯市值过了两万亿,蚂蚁金服+阿里巴巴也接近两万亿,百度也有数千亿人民币市值,等同于一大批海外公司的时候,下一轮增长到底在哪里?怎么样从中国级的公司变成世界级的公司?这是当前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讲“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因为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把互联网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再进一步提升,时间上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网络上,空间上打消了相应地理区域的限制,这两者维度的提升,带来互联网另一次大爆发。第三次在哪里?我觉得谷歌是美国所有科技公司里最值得研究的,除了做好一个搜索引擎之外,在未来前沿技术里,谷歌做了大量布局。现在大家谈VR、AR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2012年时,谷歌眼镜就问世了,包括从2014年2月份开始,进一步进行深度感知的项目,产生了机器狗这个人工智能。下一轮技术革命很快开始,已经从实验室逐渐走向了相应的应用,


  另外,“双十一”时,会发现三线城市增长速度超过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客户的绝对值开始快速接近一线城市。为什么中国的电子商务比美国还发达?为什么新加坡、香港发展不出电子商务?原因是当地零售业太发达,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零售业态高度不发达,线下伪劣商品多,除了一线城市,其他城市得不到足够优质的供应,这么一个落差带来中国电子商务的巨大发展,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看到三线城市的增速和二线城市客单价,什么业态越不发达、制约越多,互联网的影响和冲击就会越大。


  再看网约车,滴滴和快的从成立两年马上就开始掀起轰动全国的补贴大战,包括各种各样的O 2O互联网服务,都是一开始进行补贴抢用户,做到一定体量再研究盈利模式,市占率远大于收入和净利润,这是那时候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逻辑。但从2015年开始,出现大规模合并潮,滴滴先并快的,再并优步(中国),现在只剩下神州专车和易到用车。同样,携程合并去哪儿、美团和大众点评联姻,形成新的垄断。于是,7月28日国办出台《关于深入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是国务院层面的。当有很多小公司时,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和谈价,面临很多问题,但一旦合并成一家公司,可能形成新的垄断,这时候政策的监管就变成另外一个全新的议题,业内只剩下一家公司时,监管就上来了,又制约了盈利模式的产生。


  以上这些,想表达的意思是,互联网开始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无人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用户从1亿到3亿到9亿,现在互联网渗透率几乎80%以上,不可能再翻倍了,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对未来的布局了,在下一轮竞争中,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核心优势?在这一轮互联网+浪潮里起来的标杆公司,它传统的套路在当前面临着怎样的新的瓶颈和相应的问题?


  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改变更多的是时间和空间以及人和人的距离。在2000年的时候,什么公司规模最大?是通信运营商,是电信公司,因为它们当时建基础网络,有大量用户,每一个用户电话费、数据费可以收大量的钱。突然间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现在更多是用微信语音聊天,运营商的话费收入在下降,数据收入在上升。另外我们现在越来越不忠诚于运营商,更忠诚于账户、活动、交易、数据、服务、金融,开始越来越依托于互联网公司。这些大公司从几十亿市值到几百亿市值或者到现在两万亿市值,原因是除了它对你的时间占有越来越多之外,还掌握了身份识别、资金账号,从以前的广告进入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交易场景。


  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互联网手机渗透率,称之为4分钟传递到网络任何一个角落。而且互联网的收入结构、消费能力已经开始与日俱增。互联网在经历上一波免费、上一波低A R P值的用户进入到愿意为互联网付费,现在用户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付费。2007年中国互联网主用户结构是17-18岁,2013年,互联网用户年龄结构到28- 30岁,变成消费主力了。因为六大刚需: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小孩教育、老人养老,这全部都是负债要求非常高的。互联网需求的变化,是跟用户的年龄结构、行为层次直接密切而且高度相关的。


  技术进步带来需求的变化


  供给创造需求,所以现在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最典型的是技术进步的变化带来需求的变化。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移动互联网和可穿戴设备,大量信息和数据在不断采集,整个社会开始从一个实体社会逐渐走向实体跟虚拟结合,这是物联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而且物联网还在不断往前走。


  到了2009、2010年的时候,因为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普及,数据量爆炸性增长,对计算和存储能力要求非常高,首当其冲的就是电信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当时的运营商是365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可是双十一、2月14日等时间节点,互联网用户量和流量突然间大规模暴涨,这时候为了让服务器不宕机,运营商不得已购买大量大型服务器。但一旦过了这个峰值后,90%以上的时间是空闲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像水、电一样需要多少用多少?于是出现了云计算,需要多少给搭建多少,而且把闲置空间打包出去,为别的地方提供服务。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亚马逊,它的收入绝大多数来自电商,但是大部分利润来自云计算,因为它的电商搭建了大量数据中心和线下物流体系,接下来把空余的东西打包对外提供服务。


  所以云计算促进了单位计算和存储能力价格的大规模下降,解决了像水和电一样使用IT服务的问题,这是万众创新和万众创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还有云计算带来用户习惯的不断养成,现在用户愿意把信息和数据存储在云端。


  物联网、云计算之后,要考虑的是,采集了这么多数据,到底怎么用?2011年时我提了三个观点,一是泛互联网化,其实就是“互联网+”,以数据为核心,结合行业本身特征,再全面结合互联网。二是行业垂直整合,一个行业大规模被挤压,未来一定可以提供从端到端的用户的使用服务,用户不管是谁提供,只要给它提供统一的相关服务。三是数据会成为资产,成为企业产生新业务的核心优势和核心要求。


  到2013年,当我们发现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时,数据和数据之间的交换就变成一种金融行为。企业现在出现新的定价和估值方式,算这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产生出了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另一方面,当数据作为基础时,数据不断训练、学习,产生了人工智能,它自己决策、自己判断、自己理解实现这个事情。数据结构的升级产生了区块链。


  供给创造需求,围绕着从物联网展开数据采集,再到云计算进行数据的计算、存储和用户习惯的养成。大数据是实现数据的运用,再通过模型的变化,把一个互联网变成价值网络,实现整个科技领域里的闭环,一旦形成闭环,就能快速滚动起来,对各行各业充分产生影响。数据只有通过交换才会产生价值,孤立起来没有任何用。


  流量红利开始消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物理经济跟虚拟经济结合,形成了互联网经济。现在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流量红利开始消失了,互联网渗透率已经到了70%-80%,这时候再像以前免费圈流量不行了。基础设施的成本在大规模降低,竞争对手不断蜂拥而起,可持续环境发展的要求,大量的资产冗余,所以这里面就会出现“共享经济”。长尾和个性化需求又会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想象,这时候提供一个标准化服务,用户却要讲究个性化,要设身处地为他设置一个定制化方案。


  现在我们又面临人口老龄化、产业高级化和社会多元化,已经相当于日本1978年的水平,要高度警惕。日本到90年代以后,因为老龄化,包括增长开始越来越偏消费,投资开始不行了,进入失落的十年,现在已经快失落30年。但是这个过程里有两个行业发展得非常好,一个是移动互联网行业,一个是医疗保险养老行业,日本的财阀绝大多数以保险公司为核心。


  中国从2012年人口红利开始消失,2016年出现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全面消失,老龄化严重,经济结构必然从投资走向消费、保障,金融行为会从银行走向资产管理然后走向保险公司,互联网在中间扮演什么角色?消费的转化、动力的切换,加速这个过程。老龄化、发展阶段、投资转消费、核心逻辑发生变化、红利在消失,这都是问题,但如果你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机遇。


  现在互联网面临新的问题,中国渗透率到顶了,往全世界看,最高的是美国,第二是中国。再看这些企业,第一轮增长就是流量,充分利用流量红利,沉淀用户,与高频场景的结合,最终形成综合性服务平台。在技术创新维度,虽然人口结构开始老龄化,但大学扩招,每年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而且在全球来说价格相对便宜,人口红利消失,但是接下来进入工程师红利。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劳动力价格不断增长,信息化、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变得非常重要。


  攻入“无人区”后何去何从


  在新一轮科技创新上,我们能做哪些工作?第一是场景,这非常重要,当你在某一个场景形式下,你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很多行为,用户数据可以充分反映相应的需求,而进行相应的引导、营销。还有和产业的结合,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主要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未来20年会怎样?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会改变企业,现在企业作为一个行为主体被改变很少,还有改变生产,最重要的是定制。包括流通环节大规模压缩,变化是F2C,工厂直接到达客户。第二个技术维度的变化,是VR、AR,人工智能,增长社会维度,增加时间和空间,另外就加了一维,虚拟空间里有自己的实体,人工智能可以大规模帮助我们人的三大需求,一个是帮你消磨时间,二是节省时间,三是延续时间,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通过区块链,让你的虚拟物品,你所有的活动全部真实被记录,都是你的核心价值,而且能形成一个交易成本极低的价值网络,所以这件事情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第三是新的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服务平台模式,这三个领域里的交叉口,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核心。


  这里有几点思考:一是政府和企业部门高杠杆和实体经济低回报,加之社会老龄化、社会多元化带来一系列冲击,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去产能、调结构,没有太多经验可循。二是在产业环境下,人均G D P增长和宏观环境不景气,传统行业面临自我更新和颠覆的困境,新兴行业面临选择方向、合理创新、业绩兑现的困境。还有制度上的一些障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金融、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产业生态刚刚开始。


  微观层面上,企业需要选择自身合适的发展路径,技术创新投入非常巨大。技术创新非常难,而且需要非常大力度的保护。商业模式创新,到达红海后,接下来怎么办?还需要组织架构的创新,以前传统做商业现在变成合伙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要重新发生变化;结构的变化,包括市场的开拓,当中国互联网开始走向饱和后,怎么样走出去?怎么通过技术创新,变成一个技术推动型的公司?


  在层出不穷的创新面前,如何真正经得起产业验证的方向,需要企业对产业商业组织战略的深刻理解,对价值判断的准确,而且无人区的开拓找到方向,还要有产品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收购、利用好资本市场,这是非常综合性的能力要求。


  南都评论记者 张天潘 整理


来源:南方都市报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