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百科 > 字词历史 >
-10 Comments

朱元璋简介

发布于:2016-06-29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朱元璋(1238-1398),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大明太祖高皇帝,姓朱,名元璋(初名重八),字国瑞,生于盱眙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附近)。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在蒙古族统治下建立了全国大一统的汉人政权,使东亚大陆的统治权重新回到汉人的手中,也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以致恢复和极大地增强了汉民族的地位和自信心,也修复了早已元气大伤的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王朝。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

  

朱元璋生平经历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元璋到濠州投靠郭子兴,参加红巾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

  次年,朱元璋与李善长攻下滁州,张士诚据高邮,自称为诚王。至正十五年,元朝丞相脱脱率军进攻高邮,朱元璋建议避敌,改为进攻和州。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自感势单力薄,不得已遥奉韩林儿的大宋龙凤政权,拜为左副元帅。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归附朱元璋,使得其军着手渡江攻入采石、太平。

  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改名为应天府。至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与元朝军队、张士诚、徐寿辉等部形成犬牙交错之势。

  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得大富商沈万三资助,并且遵照刘伯温“先汉后周”之策略,着手对江南各势力进行对抗。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遣徐达攻占镇江、邓愈克广德,授“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次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亲取婺州。明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至元二十年,陈友谅攻陷太平,随后弑主徐寿辉、称帝为汉,与张士诚合攻应天府。朱元璋采用“围魏救赵”之策,命胡大海进攻信州,促使陈友谅班师救援,并在龙湾设伏。随后朱元璋收复太平、安庆等地,而离间计,致使张士诚按兵不动。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军制。北结察罕帖木儿、密通方国珍,而与正面的陈友谅部进行会战。同年攻克安庆、江州、南康、建昌、抚州等地。次年,占领龙兴,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洪都,朱元璋亲率二十万部队驰援,双方在鄱阳湖交战,史称“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朱元璋险些负伤被擒。随后,朱元璋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之后朱元璋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便于小舟活动,改为分兵水路围攻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汉军溃败。随后朱元璋围攻武昌,并尽占湖北各地。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子朱标为世子。次月再次亲征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举降。随后吴军相继攻克卢州、吉安、衡州。

  至正二十五年,吴军继续攻占宝庆、赣州、浦城、襄阳,同年冬,下令讨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吴军再次攻破湖州、杭州。再一年,徐达克平江,张士诚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统江南。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征讨方国珍。随后制定北伐战略:先攻取山东,其次进攻河南,再次攻占陕西潼关,最后再进军元大都。随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河进入,北取中原。并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

  同年,方国珍投降,徐达攻破山东济南,胡廷瑞下邵武,汤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北伐一直持续到洪武年间,徐达、常遇春随后攻占整个河南、山西,最终直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元朝覆亡。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次年,明太祖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随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三年(1370年),杀中书左丞杨宪。

  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

  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邓愈率明军平定广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冯胜大败元军,明朝平定甘肃。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

  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

  洪武十二年(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左丞相胡惟庸被诛,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直接归皇帝掌管。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加强明朝特务统治。

  1382年1月6日,明军在云南昆明附近大败元朝军队,元朝梁王自杀,1382年4月7日,蓝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云南。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由于涉案人员甚多,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并颁布《昭示奸党录》。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瓛诬告谋反,史称“蓝玉案”。此案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明朝建国功臣因此案几乎全亡。此时朱元璋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亦被赐死。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开国六公爵除了邓愈外无一善终。在处理内政同时,朱元璋亦多次筹划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边塞的安宁,大胜。并曾成功在甘肃击败王保保(1372年)、在东北逼降纳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几乎活捉元主脱古思帖木儿(1388年)。同时朱元璋进军辽东,使朝鲜等归顺(1388年)。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改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后世康熙帝历次南巡必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


  元末之际,中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以及连年战争,期间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此外他也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

  此外,商屯也相当盛行,政府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明太祖也曾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赈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这些措施使得过去很多饱受战乱损毁的地区恢复了生气,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国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占6175万人,军户占325万人。另外,其为了动员全社会,明太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人民分为军户(弓兵、校尉、力士)、匠户、民户(马户、陵户、茶户、柴户、阴阳户、医户)、灶户,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匠籍、军籍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不得应试,并要世代承袭。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各种活动也要引凭才合法。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至此,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

  此外,他仍沿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并设立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此外建立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五寺制度。此外他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不久改为都察院,下设若干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吏。除此,他还颁布《大明律》等,对官吏管理进行规制。

  朱元璋自幼出身贫寒,对政治贪污尤其憎恶,其对贪污腐败官员处以极其严厉的处罚。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大批不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由于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朱元璋自己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在明南京皇宫内,没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其中种满蔬菜,使得皇宫自给。

  然而,明太祖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廖永忠、朱亮祖、李文忠先后死于非命。随后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之后李善长亦被牵连,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此后的蓝玉案中,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朱元璋还通过设立锦衣卫(洪武二十年废除)、诏狱、廷杖等机构或制度,打击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与政权控制。

  在中国法制史上,《明大诰》以其别致的编纂体例、赤裸裸的明刑弼教思想、酷烈的律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饬吏治而著称于世,朱元璋为推行《明大诰》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性措施,也多是前无古人的。

  《御制大诰续编》记载,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嘉定县百姓郭玄二等人,手里拿着《明大诰》上京控告,告发本县弓兵杨凤春等人欺压民众。他们经淳化镇的时候,镇上的巡检何添观故意刁难,致使弓兵马德旺借机敲诈,假装说派人送他们进京而趁机索取贿赂。皇帝获悉此事后,下令将马德旺枭首示众,砍掉何添观的腿。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  要的来源则是籍选,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官、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由都督府管理。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者互相制衡,互不统辖,各自与兵部直接联系,最后奏请皇帝裁定,以避免权力过大。

  明朝初期实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明太祖多次强调:“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不先于学校。”洪武年间,朱元璋共主持举办六次科考,七次发榜,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为明朝选拔输送了大量有学识的官员,包括练子宁、黄子澄、解缙等一代名相。洪武三十年科举时,因中进士者均为南方籍。朱元璋将试官治罪,并自阅试卷,取中六十一人,皆为北方人,并于六月廷试。此外,他并将学校列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并设立国子监等重要教育机构。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高压的吏治政策,后世不乏有学者主张朱元璋曾实行过一些文字狱。

  殉葬制度,在西汉初以后,逐渐在中原政权消失。但是在蒙元又恢复,朱元璋继承了此制度,且只殉葬妃嫔宫女。朱元璋死时生殉46名侍寝宫人,这一制度沿袭至成祖、仁宗、宣宗。而“节烈从殉”的风气,并向下广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间,直至天顺年间英宗皇帝下诏废止。杀死从殉妇女的方法为将她们缢死,她们的家属称为“朝天女户”,并给予一定待遇。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