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以新的视角审视

发布于:2016-10-25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在近期举办的博智宏观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提出,传统GDP核算方法对把握一国经济发展动态做出了贡献,但其固有缺陷在于不能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终端产品(Gross Final Products, GFP)的严格定义是GDP中不再直接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的产品。GFP体现了生产活动的目的,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源头。以GFP为视角进行研究可以对中国经济运行有更好把握。GDP中,当期生产的产品只有一部分最终被使用,可被称为终端产品(Gross Final Products, GFP),另一部分要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可被称为生产性投资(Production Investment,PI)。这两部分在经济活动中的性质有较大差异。终端产品是整个经济流程中真正“留下来的东西”,生产性投资则要再次返回生产过程。混同二者容易引起对经济形势的误判。


  终端产品(GFP)的严格定义是GDP中不再直接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的产品。具体包括个人易耗消费品、耐用消费品,以个人或公共产品形态出现的服务类产品,加上住宅、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现行统计中,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被纳入投资,但住宅首先是满足居住需求的耐用消费品,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产品也用于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应被纳入GFP。生产性投资(PI)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等,本质上属于中间投入品。进出口方面,GFP不包含净出口,但包含进口的最终消费品。


  一个经济体或经济体系,其增长实际集中表现在终端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增长速度上。进出口和生产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要通过终端产品得以解释。如果生产性投资与终端产品的需求不匹配,就可能出现终端产品增长效率低下或生产性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生产性投资为被动需求,容易呈现顺周期特性。


  以GFP理论为框架,可以帮助更好把握经济增长的过程和趋向。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先启动的就是GFP。GFP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动,将会带动长短不一的投入产出链条的变动。通过层层传导,需求变动先引起存货变动,随后是价格变动;存货和价格变动都会引起产能利用率的调整;在投入产出体系中,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反映了基本生产架构,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当人们实际感受或预期到已有产能即便充分利用也不能满足未来需求时,便开始投资,GFP变动最终拉动了生产性投资的变化。


  以GFP理论为框架,可以观察分析重要的经济结构关系及其变动。GFP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非生产性投资,其构成的变动可以反映经济发展过程。那些成功的先行经济体和后发追赶型经济体,均表现为终端产品持续且有时相当高速度的增长。


  1出口和GFP之间的比重(EXP/GFP)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往往被误解或低估。只有净出口为正且增长才会对经济增长有统计上的贡献,但是一国的开放程度对经济资源配置有至关重要的影响。EXP/GFP比例高表示开放程度较高。贸易通常会加强资源流动,提升效率。2生产投资与终端需求之间的比重(PI/GFP)由于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物化”于生产性投资品,该比值高意味着更大数量的投资和更长的产业链。产业链延长导致自我强化的“加速原理”出现。中国房地产、基础设施拉动的重化工业增长就呈现自我强化过程,近年来的减速则呈现出相反方向的自我强化。增长中的大起大落经常由生产性投资所致。3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比重由于公共物品定价难以市场化显示,其供求达成不容易平衡。短缺的公共物品供给容易引起拥挤或不满,而过量的基础设施、保障房、国防产品等则形成低效或无效投资。适宜的结构关系应是同样多的公共产品,支持尽可能多的私人产品。


  比较高的对外开放度,较高的生产性投资比重, 比较适宜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结构,可以支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此外,人口结构、收入分配差距、技术提升能力等,都对经济增长有影响。只有这些变量较好地协同配合,才能推动长期的经济增长,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之后只有少数经济体可以成功进入高收入行列,对中国经济转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能提供有益启示。“博智宏观论坛”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下属北京博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承办的研究型平台,交流思想,剖析短期热点,研究中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为召集人。


来源:博智研究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