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结构失衡与经济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门槛,是一道坎。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症结在于人口危机叠加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目前我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历史节点,摆脱当前及今后发展困境必须标本兼治,必须抓紧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全面完善人口战略政策并举,通过深挖创新、市场化、服务业化、城镇化和人口潜力,不仅将有效推动中国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人口危机叠加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导致经济下行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与全球老龄化加深密切相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目前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日本深陷低生育陷阱,老龄化较严重,造成了这些国家内需不振、养老负担重及财政供给压力大等,导致经济低迷,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发展也带来了重大挑战。自2010年,伴随20~4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峰值后,中国经济就告别两位数增长,一直处于下行之中。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短期看,是由于当前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彻底难以为继,中国发展遇到出口导向难以持续、资源环境难以为继、人口红利衰减、创新能力不强、投资消费失衡、产能过剩严重、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过大、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矛盾增多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所导致的。
从长期看,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未富先少、未富先老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目前,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6.5% ,大大低于世界的27%平均水平,比美国的20%还低,中国少子化程度已达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少子化大大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已危及国家人口安全。同时,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0.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力供给短缺已拉开序幕,2012年至2015年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4年下降,2015年流动人口30多年来首次减少。2020年之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将急剧下降,20 ~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到2030年只有7.64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6900万人、降幅达8.3%。其中20 ~4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这是活跃经济人口,到2030年只有4.49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1.20亿人、下降幅度达21%。劳动力供给不足不仅促使工资大幅上升、产业竞争力急剧下降,从而制约经济增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而且,青壮年人口大幅减少还弱化社会创新能力,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削弱消费能力,影响内需,造成社会养老压力大,引发社会总储蓄下降等。
由于少儿人口大幅下降,减少了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从而造成人口红利期缩短。中国人口红利已于2010年出现拐点,开始衰减,并将于2020年左右枯竭,目前处于末梢期。同其它国家人口平稳变动不同,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将快速进入人口负债。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必然会带来经济增长的减速。2020年之后,仅考虑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增长影响,将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在过去三十几年的年均增长率基础上,降低2个左右百分点。
从发达经济体经济成长来看,长期高增长不可持续。人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劳动力的减少,就意味着财富创造者减少,由于人口的剧变将导致中国潜在生产率大幅下降,中国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即不是u型、v型和w型,而是台阶式下行。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6~8%的中高速增长周期,“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将继续维持中高速。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至今,全球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能维持中高速增长。如果人口结构依然健全,按照人均收入水平所处阶段,比照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进程,无疑2020年之后中国经济将尚有10至15年中高速增长期。但是,由于人口结构严重扭曲,严重未富先少、未富先老,2020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将痛失10至15年中高速增长期,进入中低速增长周期。“十四五”将下一个台阶,进入5%左右中速,2030年后又将再下一个台阶,进入3%左右低速。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在25%以上。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较大了,中国经济增长应从速度赶超型转为质量效益型。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门槛,是一道坎。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由中等收入演变成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并不多。当前及2020 年后,中国进入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大节点。由于未富先少、未富先老,造成中国在现代化进程推进中,特别是,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上先天不足,过早丧失了劳动力比较优势,届时既无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又无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呈现高端挤压、低端挤出的发展困局。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中国将面临着经济大幅度滑坡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及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三重风险。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确实呈现既有近虑又有远忧的格局,以至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海外有关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言论就不绝于耳。
五大潜力助推经济持续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好、回旋余地大。以及当前中国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及城镇化水平低下的发展瓶颈。上述四大领域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在市场化、服务业发展、城镇化方面也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既是约束条件也是潜力所在。此外,人口既是最大短板,也是重大潜力所在。这几个方面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引擎,将有效推动中国发展。
一是创新潜力。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等使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前人类发展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劳动力、资本而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加快重点领域技术突破,以期引领未来发展,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由于人口结构失调,中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只有大力推动创新,才能提高效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当前,中国拥有巨大创新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2亿人,每年有六百多万大学毕业生,教育经费投入已占GDP的4%,研发人员总量达300多万人、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申请也居世界首位。
二是市场化潜力。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径。30多年来,中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基本取向,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主体内容和方向。通过市场化的改革,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迈进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当前中国市场化进程尚在进程中,商品领域的市场化发展起来了,但要素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还相对滞后,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价格存在着一定扭曲。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基本市场化,工业除部分资源品未完全市场化外也已基本市场化。但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却相当较低。除传统服务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服务业化潜力。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制造业环节只占产品价值的不足20%,而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则占据着产品价值80%以上份额。服务业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服务业实力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拥有竞争优势,获取大部分利益。
当前,全球经济已经演变成以服务为主的经济,但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0.5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比重42.4%,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要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必须在研发、文化等服务业领域上发力,成为服务业大国和强国,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低端状态。否则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继续充当打工仔角色,获取廉价利益,付出的是高昂的污染环境代价。
中共十八大提出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经济就需要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与工业再保持高速增长将相当困难。而服务业众多领域却供不应求。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服务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服务业将呈现加快发展态势。近年,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在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中,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四是城镇化潜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潜力所在,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城镇化能够助推服务业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还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率56.1 %,而实际城镇户籍人口只有39.9%,与发达国家80%水平相差甚远,也大大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在于农民工转变成市民、农民变市民。目前,城镇化进入了攻坚阶段,而高房价成了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拦路虎,面对高房价,农民工不仅买不起房也租不起房,农民工很难转变成市民,造成农民进城意愿减弱。
五是人口潜力。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结构处于少子化即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20%以下情形下能由中等收入演变成发达经济体。目前,中国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如果中国不能构建相对健全人口结构,未来面临着难以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风险。全面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和生育量,构建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势在必行。由于百姓生育意愿已十分低下,以及后备育龄妇女急剧减少。20~29岁活跃育龄妇女,到2025年只有6700万人、将比2015年减少40%。即使立即鼓励生育,人口峰值也难以超过14.8亿人,全面鼓励生育已无后顾之忧。全面鼓励生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必要的人口、劳动力和人才支撑,并有效扩大内需,为发展提供新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抓紧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全面鼓励生育
人口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石。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全面完善人口战略政策并举,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和加快构建相对健全人口结构并重,缺一不可。
(一)抓紧全方位推进深化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当前中国发展存在着潜在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即将爆发的人口危机相交织,将严重制约中国发展,并将导致未来面临经济大幅度滑坡等的三重风险。有效化解这些危机和风险,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规避未来面临经济大幅度滑坡等的三重风险,也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全面改革开放。面对即将来临的巨大风险挑战,全社会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攻坚克难,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释放各种发展潜力,有效释放创新、市场化、服务业化和城镇化的潜力,激发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走向中高端,实现有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实现转型发展,加快实现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转变。要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二)大刀阔斧推进市场化进程。市场化与中国发展进步息息相关,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市场化程度不高不无关系。至于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突破不了,深不下去,难以解决,关键原因是市场改革的不到位。因此,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切实加强产权保护。增强社会信心和形成良好预期,特别是要给民营经济吃下定心丸,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二是坚决破除垄断。尤其要加快破除服务业的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平等、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向服务业,焕发服务业发展活力。三是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四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得和使用金融资源。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破除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五是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实质性突破。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创新主体。六是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转型发展的政绩考核机制。
(三)积极构建依靠创新谋发展的体制机制。要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在创新上狠下真功夫,走创新立国之路,占领竞争制高点。劳动力减少已不可逆转,进一步增加后备劳动力供给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国家要舍得投入,要把人力资本投资摆上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实施必要的倾斜政策,继续推进大学大众化进程,尽快把义务教育扩展到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民工的义务技能培训。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实现从引资向引智转变,大力引进海外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大力完善产知识权保护制度,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构建依靠创新谋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焕发创新活力,打造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切实向内涵增长、创新驱动转变,获取新的发展动力。
(四)全面鼓励生育。全面鼓励生育是最大的供给侧改革,也是重大的需求侧改革。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结构扭曲和人口负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风险。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由于严重少子化和快速老龄化相叠加,人口结构已严重扭曲,曾经引以为傲的人口优势正逐渐丧失,并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最大战略软肋。未来中国人口将大而不强,难以担当支撑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为确保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人口结构改善目标的底限应是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现在的16.5%调到18%,这是一条人口安全红线,这至少需要新增2500多万人少儿。此次放开二孩目标人群约9000万对,其中40岁以上占了50%。按照28%的生育意愿测算则补偿性生育量为1600万人。因此,仅放开二孩还不够,还无法构建相对健全人口结构。人口发展战略及工作思路应立即由数量控制转向改善优化结构,进一步全面完善人口政策,构建家庭养孩与国家养孩相结合的新人口再生产机制体制,倡导两孩、鼓励两孩,争取用2至3年消化释放二孩生育堆积,并在2018年走向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和生育量,构建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结构。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