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市场化是大众所望的。10月16日,国内顶尖经济学家云集,共同探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该何去何从”。在场的首席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近乎一致,“国企改革或者说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更多利用资本市场去解决现有的一些资产配置问题”。
对于最期待的金融领域改革是什么?在场的首席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近乎一致,“国企改革或者说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更多利用资本市场去解决现有的一些资产配置问题”。
10月16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举办的“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国内顶尖经济学家云集,共同探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该何去何从”,寻求资本灰暗中的一抹亮色。
下午的“资本市场与金融改革”主题的头脑风暴会上,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路颖、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等就去杠杆、去库存、去负债等金融改革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对于最期待的金融领域改革是什么?各位给出的答案近乎一致,“国企改革或者说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更多利用资本市场去解决现有的一些资产配置问题”。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提到,他觉得目前全球经济形势相对严峻,未来不确定的黑天鹅事件非常多,大量的资本外逃和汇率剧烈的波动都可能发生,需要加强风险把控。
邵宇:我们昨天还在纽约华尔街讨论,当时大家讨论接下来一个季度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事件肯定是美国的大选,从中看到国际范围内经济的一个写照,不是大家比谁更好,而是比大家谁会更烂一点。
12月份意大利进入一个关于宪法修正的公投,多多少少会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产生一些影响。明年欧洲的大型经济体,比如说荷兰、德国、法国,都将进入新一轮选举周期。在全球经济形势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各国的经济发展,乃至个人财富配置,就像我们在大海里头跟鲨鱼一起游泳,这个鲨鱼就是金融经济的衰退。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上的连锁反应,需要及时应对风险。
另外看向欧洲,欧洲主权国家的杠杆太高,你对照中国,中央政府的负债是有限的,但是地方政府负债非常高,甚至有一部分地方政府负债已经进入一种僵尸化的状态。只要美联储加息,并且收缩它的资产负债表的话,你会看到大量的资本外逃和汇率剧烈的波动,这是不是就是故事的结束呢?没有,我觉得最终的问题一定发生在我们的资产负债表,这个危机最终以什么样的形式爆发出来,我估计那个画面太美丽,无法想象。
我们看到的零利率,包括英镑兑美元,包括黄金大幅度的波动,包括人民币有机会加入SDR储备的行列,它应该都是属于危机本能的反映。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掉以轻心。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制定的政策目标利率,可能对于实业来说,可能是太高了,但是对于泡沫而言,它可能是太低了。
资本市场的深化,从去年到现在,又重新回到了加强监管,减缓创新这样一种尴尬的层面。谈到监管,现在看起来整个新的监管架构究竟怎么样,而且这样一个架构的调控过程当中,会不会引发更多的风险释放,谁也不清楚。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的关键词则是八个字,“降低利率,调整汇率”。他强调,宏观经济数据和围观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存在一些差距,人民币汇率在一定时期内还是需要调整,是一个比较明确的趋势。
赵扬:从宏观角度来说,我觉得与金融改革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利率市场化,一个是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如何处理汇率。
我们要维持GDP的增长,也就是信贷还要继续扩张。这么大的融资成本对企业来说,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宏观的一个建议,就是利率需要更低。至少政策利率还需要更低,当然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收益率曲线的概念,政策的利率,掌握在央行的手里,但是还有一个市场利率,是由资本市场最后决定,不同特殊的产品,不同特殊期限的债务,或者是相关的这些金融产品的一些利率。
当然本身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我们实际的经济增长,可能在过去的一两年,并不像我们官方数据显示的这么平稳,但是如果大家都能感受到的话,跟这些微观的企业聊一聊的话,其实实际状态没有这么好。所以按照宏观政策设定利率,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第二就是汇率,我觉得汇率面临的一个挑战,不是一个趋势性的贬值。但是中期来说,我说中期是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人民币的汇率是需要调整的,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国内的资产价格这么高,第二个,许多企业现在越来越国际化,在国际上收购,家庭资本也越来越国际化。我们现在买美国的国债,实际上已经是零利率的国债,回报很多的,资金外流的过程中,你的汇率就有一个问题了。如果央行不愿意降低外汇储备的话,让市场自己去调整往外走的资金,到什么样一个均衡水平,那么显然它是需要汇率下降的。当然另一方面,我们的总需求也不是很旺,本身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所以我觉得汇率的调整,在中期来看,也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一个趋势。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认为,目前去杠杆的压力还是偏大,但是去库存效果明显,金融改革的多项目标应该兼容起来,比如国企改革,核心还是发挥市场的作用。
沈建光:我觉得光谈金融改革很难做到,金融改革首先跟财政改革和国企改革结合起来。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到今年国家其实有五大任务,第一大任务就是去杠杆。就是在金融领域去杠杆。当然去了半天,我们发现杠杆率还是越来越高,贷款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杠杆没有去成功,但是另外一个任务完成的超乎预期的好,就是去库存,年初的时候大家都担心房地产那么大的库存去不了,现在大家都看到这个一二线抢房子,没有库存了,现在一二线,没有库存了,然后价格涨到天上去了。
现在谈金融政策,要跟其他的目标兼容起来,你又要去杠杆,又要去库存,包括去产能,这些东西都要达到的话,肯定要有取舍,取舍我留给第二个房地产,房地产看来是我们政策的重中之重。这个明明杠杆放在第一位,杠杆率现在越来越高,库存没有了。所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金融改革其实最核心的是市场发挥决定性力量。这一点很重要,金融跟其他的不一样,它自上而下的管理,金融市场很多东西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看到资本市场去年的这个股灾,我去年6月份的时候,有一篇文章叫《国家牛市的六大风险》,肯定是市场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和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是一样的。去年我们看到一个教训,政府想要一个慢牛,但市场马上给你一个快牛,今年房地产也是这样,想慢慢的发展,结果马上给你房价翻倍,这个确实是很多东西要靠那个政府去管控这些金融的这些衍变是非常困难。
金融市场本身,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其他改革好像跟金融的改革不匹配,金融改革其实走得很快,利率市场化,汇率要浮动,包括加入了SDR,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国企改革的滞后,好像没有看到实际的行动,今天我们看到债务率这么高,大部分的钱去还过去的旧债,这是所谓的僵尸企业。但是大部分私人的僵尸企业都倒闭了,但是没有看到一家大型国企有任何这方面的问题。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路颖从两个小故事入手,她认为未来新兴消费领域如养老、医疗、健康、教育、服务等还是存在投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风险控制,她认为2017年最受关注的市场事件就是国企改革。
路颖:我想讲两个很小的故事,一个小的故事,我们当时做行业研究员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傲骄的,五年前,我们总是能发现这种大牛股,在历史上可以找到这种品种,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难了,尤其是发生大的系统风险,你会发现行业研究员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今年宏观战略,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派点。这是第一个小故事。
第二个小故事,我记得我去年在这里讲,也是讲新兴消费,我当时说了一个例子,我说这么烂的电影都有这么高的票房,但实际证明今年怎么样?今年国庆节、暑期档电影都是大败而归,说明大家过分消费了投资者。资本市场就会体现我们过多的讲故事,玩资本运作的游戏,新兴经济的发展可能也遇到问题。
我对资本市场的三个观点是这样的:
第一个观点,目前中国市场越来越大,对经济体的代表越大,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受汇率、利率,受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影响也都特别大,所以我们无论有多少钱,哪怕很少的钱做投资,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抢,不能追求个股是什么样的情况。
第二个观点,我们大家一到资本市场,手就闲不住,总想持有一定的仓位,我要赚大钱,其实从今年到明年来看,挣钱,大家不一定要调低自己的收益目标,更重要的是风险问题。可能很短的时间,一个黑天鹅的事件,就把你的收益给抹没了。
第三个观点,资产一定要配置,如果要选资产的话,未来养老、医疗、健康、教育、服务,这些跟新兴互联网有渗透领域的可能还有投资机会,其次,我们一定要从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投资的角度来考虑。
我觉得2017年,有一些博弈性的机会,我们觉得市场可能最大的一个事件驱动,还是跟国企改革有关,但是更多是一个交易性的机会。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则着眼于去负债的现有问题,他拿今年一个流行网红的词 “洪荒之力”来说明非实业领域的资产都被玩坏了。他认为现阶段的金融风险正在逐渐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逐渐向商业金融系统转移,然后影响到家庭和个人。
刘煜辉:虽然大家都在说去杠杆,但是去负债端能否去成也很重要。如果现在的商业金融体系不愿意说,中央银行不愿意出台,这个状态下是不是能去成杠杆。但是我们发现风险还是不断的加大,从软约束大的部门到软约束小的部门转移,再从软约束小的部门到硬部门转移,所以三四年看下来,经济的癌细胞,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这些风险逐渐向商业金融系统转移。
然后商业金融系统通过楼市的泡沫,通过资产的泡沫,再转移给家庭,还有一部分转移不不去,就激励着整个商业金融叫逆向选择。就是自己加杠杆。所以2012年以来,国民经济四个部门中间,变化最大的就是金融系统。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膨胀的非常快,今年有一个网红的词叫“洪荒之力”,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非实业领域的资产都被玩坏了。期权的利差被抹平了,你看利率结构非常平,信用的利差也没有了,经济这么差,信用利差不断创出历史新低。甚至到未来,有可能流动性溢价的差也会被抹平,有些资产实在被逼得受不了,他们也会进攻传统上认为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
在这里,读懂国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