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2 Comments

必须维护生态安全方可推进永续发展

发布于:2017-08-01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必须维护生态安全方可推进永续发展,自国家出现起,生态安全就与国家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夏禹以治水而平定九州,楼兰因缺水而亡于瀚海,兴亡之间说明只有维护生态安全,才能使国家存续进而繁荣昌盛。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必须以全球视野、长远眼光、系统思维看待生态安全问题,厘清当前生态安全领域的问题与挑战。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柢沃土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不会危害或威胁该国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行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安全既是经济、社会、政治等其他传统安全的基石,又受到传统安全的影响和制约。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和资源,甚至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随之击溃经济、摧垮政权、荼毒生灵、毁灭文明。随着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及各国角力日益严峻,生态安全问题早已超越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演变为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议题,各国纷纷借保护生态为本国权益寻求有利的证据,寻求世界生态舞台上的道义制高点,因此生态安全始终要以国家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生态安全是事关国家主权与生存发展的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国家安全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国防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因素,而愈来愈多地包括土壤、水、森林、气候等作为物质生活基础的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的危险后果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渐进累积达到临界阈值时就会突然爆发。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不甚乐观,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国家生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态赤字扩大,削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物种资源破坏,制约人类社会长远发展;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的载体和基础。从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来看,自然资源是经济系统的投入要素,环境是经济系统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经济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国家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生态治理保障生态安全。从生态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关系来看,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化形势愈发严峻,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生态安全的破坏,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从生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关系来看,“竭泽而渔”既是生态危机,更是文化危机,个人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发展观、消费主义生活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宿敌,维护生态安全必须纠正长期以来“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往往会上升到国际层面,生态安全可能引发外交摩擦与国际争端,而生态-政治安全矛盾的激化,甚至会爆发军事冲突。由此可见,生态安全与其他安全不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牵制,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


  生态安全问题错综复杂尚待分条缕析


  维护生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总的来看,当前生态安全面临着资源供应趋紧、环境污染严峻、生态安全管理部门职能分散等问题,而主权问题又增加了生态安全的复杂性。


  第一,资源供应趋紧,环境问题告急。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33%、20%;能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如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9%,铁、铜对外依存度达60%以上。而且,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目前我国水能的利用率只有6%左右,煤矿采选回收率仅有40%左右。环境污染涉及多个领域,污染程度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当前34450种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占10.5%,4357种脊椎动物(不含海洋鱼类)中,受威胁物种占21.4%。大气、水、土壤等多个圈层环境质量形势严峻。大气方面,2016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21.2%,广大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南方地区酸雨多见。水体方面,2016年6124个地下水监测点中较差及以下的监测点比例高达60.1%。土壤方面,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的方向发展,因此保障生态安全压力颇高。


  第二,管理职能分散,缺乏国家统一决策。目前,我国政府采取按生态和资源要素分工的部门管理模式,生态安全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在国家层面缺乏统一决策、统一监管的体制机制,造成公共利益和部门行业利益的冲突。自然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职能分散在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管理职能的分散性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易产生冲突,同时生态环境法律政策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第三,主权问题使得生态安全盘根错节更为复杂。我国有不少一衣带水的邻邦,如果与周边国家关于国土、水资源等相关争议处理不当,必将会对政治、外交造成不利影响。环境问题引发主权国家之间的争议较为间接,却不可忽视。沙尘暴、雾霾等跨国污染问题正逐渐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生态安全问题难免同主权国家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增添生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生态安全靠制度、需技术、协全球


  为了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永续发展,需要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排除威胁生态安全的一切因素。


  第一,推进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安全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在国家层面注重顶层设计。推进生态安全法治建设。在现有各类法律法规基础上,立足国家生态安全需求,厘清生态安全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安全法律体系。加快生态安全体制机制建设,整合相关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国家层面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与问责机制,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实施的效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负责,将国家生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主动地监督危害国家生态安全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第二,整合重大工程,构建安全屏障。整合现有各类重大工程,构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协调联动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第三,完善技术支撑,观测、监管、预警系统一体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建设生态遥感观测体系,定期对指定区域进行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充分挖掘和运用大数据,综合采用空间分析、信息集成、“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综合数据库,通过对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的分析评估,完成监测工作,并预测未来生态安全的情势及时空分布。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国家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警情评估、发布与应对平台,充分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制定国家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对国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定期发布国家生态安全状况,让全社会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地的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


  第四,推进国际协调机制建设,于全球生态治理中担当大任。从全球层面来看,对生态安全的关切点集中于气候变化和跨国大气污染等方面,可以在联合国等机构内设置专门机构,在国际法的框架里负责全球生态安全法规的制定和监督实施;可以借助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协调各国的生态安全争议问题。从地区层面来看,对生态安全的关切点更为广泛,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争夺及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争议等,可以借助地区组织及国家间的对话磋商机制来协调生态安全问题。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应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为核心,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化中国环保国际化。借此促进国际交流,提升环保实力,维护生态安全,彰显大国风采。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吴平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