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共享经济发展需跨越哪“三道坎”?

发布于:2017-07-05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共享经济发展需跨越哪“三道坎”?就共享单车而言,共享单车发展面临的征信体系落后、市场监管缺失、资本乱序涌入等问题是共享经济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需要有针对性的作为:建立分享经济信用体制,规范用户道德行为;创新分享经济监管方式,引导行业有序发展;优化分享经济发展环境,鼓励试点先行先试。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公共区域提供的自行车共享服务。作为分享经济领域的新业务,共享单车已成为当前热点。特别是伴随着摩拜、ofo为代表的一批共享单车的相继推出,其随用随骑、网上支付的便捷性迅速受到市场青睐,也因践行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创造清洁城市而受到资本热捧。但在共享单车为市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在此背景下,需要“解剖”好共享单车这只“麻雀”,找到分享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使分享经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共享单车发展面临的三方面问题


  (一)违规使用损害分享经济的持续性。共享单车用户使用后可以将单车停放在路边不影响行人正常通行的规定区域内,方便用户随用随取。为方便后续用户,共享单车都明确禁止使用者将其停放在小区、地下及室内车库、胡同以及收费通车区域。但自共享单车运营以来,违规使用问题不断。一是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日趋严重。用户随意停放单车、占用盲道,影响了行人的正常通行,引起社会不满、引发市民投诉,出现了抵制共享单车的声音。二是“公车私有化”行为暴之于公众。有用户为方便自己取用,将单车违规停放在楼道里、隐藏在草坪里,使得方便大众出行的公共物品仅能为个人服务;更有甚者通过给单车上锁、涂改二维码等违规使用行为,使共享物品变为私人物品,造成了共享物品在使用上的不可持续。


  (二)失德行为扰乱市场秩序的和谐性。为防止共享单车遭偷盗和恶意损坏,以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企业一方面研发了单车智能锁,内置了电路板、芯片、SM和GPS卡等,方便寻找自行车位置;另一方面,在设计初期对市场上传统自行车易损耗部位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从硬件方面对单车进行了创新改造,如车胎采用了实心防爆胎、以应用轴承替代车链的方式驱动自行车等。但在单车投入使用后,被盗事件、恶意损毁事件依然突出。一是回收和出售共享单车公开化。被偷盗单车出现在网络二手交易平台,摩拜、ofo的单车被分别以2000元、99元不等的价格进行回收,不仅引起了网络舆论,还带来了负面示范效应。二是恶意损坏提升了单车的耗损率。据ofo公关总监的透露以及网友提供的图像资料证实,共享单车目前主要是遭到黑摩的司机及一些自行车停车场的人员破坏,部分单车因损毁严重已无法使用。根据摩拜单车的官方调查数据,仅运营四个月,摩拜单车的耗损率已高达10%。


  (三)狂热投资挑战行业发展的可控性。共享单车因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便捷化和绿色化而被资本市场所看好,融资节奏和资金额度屡创新高。例如,2016年,仅摩拜、ofo、优拜、小鸣四家共享单车平台共完成15轮融资;2017年伊始,摩拜已完成新一轮超2.15亿美元的融资。统计显示,涉及共享单车领域的投入资本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在资本的疯狂涌入下,共享单车平台热衷于通过大量投放提高单车覆盖率,而这种城市“圈地运动”却暗藏风险。一是为抢占市场份额进行的“烧钱战”“价格战”已上演。例如,继摩拜、ofo推出半小时1元的骑行价格后,小蓝、酷骑等单车分别将价格定为半小时0.5元和0.3元,通过降价、补贴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将为行业企业后续发展埋下隐患。二是多家单车企业在尚无统一规划协调的情况下已造成部分地区单车过量投放。以共享单车在深圳的投放量为例,深圳目前常住人口的官方统计数约为1137万,按照当前较为科学的计算城市单车容纳量的方法计算,深圳最多只能容纳近8万辆单车。仅据摩拜单车和小蓝单车将于年底前在深投放10万辆、3万辆的计划来看,就已远超8万辆的容纳极限。


  共享单车问题折射分享经济发展需跨越“三道坎”


  (一)征信体系落后是分享经济的“拦路虎”。分享经济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易,这种交易模式决定了信用是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即享受分享服务的群体信用水平越高,则分享物品使用的周期越长、分享经济的服务效力越强、分享经济发展得越持久。然而,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仍不足以制约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缺失。共享单车中的“公车私有化”、在线短租中的房屋设施毁损、P2P网贷中的“跑路”现象,均折射出分享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性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突出,并将严重影响共享物品的持续使用和分享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自建的信用体系无法对用户违规行为形成威慑。例如,虽然共享单车、共享租车、共享租房等企业均通过完成交易、拍照分享、举报等方式构建了自身的信用体系,但因用户可随意选择更换同类企业,违规的信用成本较低,使得企业自己解决信用问题的效果有限。因此,国内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用数据碎片化、征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不完善、金融征信以及各类行政管理征信难以与平台企业实现有效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分享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监管缺失是分享经济的“绊脚石”。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的不断推动下,分享经济涌现出大量融合性新业态,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分享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网络化等特征,快速创新的实践使现有市场监管在效力和内容上均显不足。一方面,在分享经济新模式快速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不法行为暗中滋生,传统监管措施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新业态发展时期,钻监管缺失“空子”的违法成本较低、隐蔽性较强。共享单车的二维码诈骗、偷盗单车的二手交易、短租“二房东”的转租行为、P2P网贷演变的“庞氏骗局”均存在法律与经营风险。这些潜在的违法行为将严重损害用户和企业利益,影响分享经济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现有市场监管难以处理分享经济新业态与行业内原有传统企业的关系。分享经济新业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传统行业利润空间形成挤压,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原有行业企业的阻力。分享经济出现后行业规范发展监管内容与手段的缺失,导致相应的法律法规既不能规范引导分享经济的发展,也无法有效解决分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产生的争端。


  (三)资本乱序涌入是分享经济的“绊马索”。分享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快速吸纳用户的同时,也受到资本青睐。一旦资本洞悉到某种分享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够打开市场,所有资本便开始竞相角逐、纷纷下注,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运动。这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资本的乱序涌入会使大量创新创业企业跟随进入,快速发展造成的供过于求局面将会损害企业利益。例如,P2P网贷在2015年迎来井喷式增长后,面临近千家平台的倒闭,引发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当前共享单车“两雄相争,群狼环伺”的局面与刚刚结束的专车大战何其相似。可以预见,在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下,资本厮杀之后大批企业将会遭遇倒闭的结局。另一方面,企业在追求规模化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形成行业冗余,造成空间或资源浪费。当资本的狂热投入使得一种共享模式开始近乎野蛮生长之时,有限的社会资源与市场份额也即将与分享经济的发展速度产生矛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与城市空间的过度占用,从而影响分享经济的正常发展。


  措施建议


  (一)建立分享经济信用体制,规范用户道德行为。一是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平台为基础,构建分享经济征信的子系统。实现分享经济各行业征信标准的统一及平台对接,避免行业企业之间的重复错位标准。提供信用消息可查功能,帮助用户自查自己的信用状况,对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弥补,降低用户与分享机构的沟通成本。二是推动分享经济平台与征信公司数据库实现对接。分享平台以芝麻信用、闪银奇异等征信公司提供的信用数据为基础,给出用户征信评级分数和等级,给予信用良好的高分数用户快速下单、减免押金等共享服务特权,将分享经济平台上用户的失信行为反馈给征信公司,从而对用户的信用评级及时进行调整。三是推进信用管理立法,通过法律规范信用交易秩序、保护用户隐私权。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与惩戒,在健立守信鼓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上,合理保证失信行为的退出。依法保护用户隐私,避免因信用数据交易而带来的商业利益出现。


  (二)创新分享经济监管方式,引导行业有序发展。一是创新对新经济的监管方式。通过立法明确共享经济中的各部门职责,建立各部门监管的互联互通机制。在公平的原则下,针对分享经济的不同形态加以甄别,实施细分的市场准入监管。促进分享经济新兴业态和传统企业的融合发展,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推进行业监管与政府监管实现互补。行业协会配合政府明确各类分享经济的监管目标及具体标准,规制分享经济的外部性影响,鼓励分享经济差异化创新,避免分享平台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行业垄断。三是引导公众加强自律监管。加强宣传分享经济的发展理念和价值意义,提高人们分享私有物品、有效利用资源的意识,产生社会认同。创建公众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交流机制,创办市场监管教学视频课程,推出市场监管解决方案查询百科,通过社群建设培养大众用户的分享消费理念。


  (三)优化分享经济发展环境,鼓励试点先行先试。一是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分享经济中的作用。逐步完善大数据在分享经济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估测共享经济的供需体量,严格控制供需比例。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共享经济投融资预警机制,谨防投资过热带来的供给过剩。二是加快推进分享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宽带、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共享经济相匹配的基础环境和运营服务体系,并使更多用户了解共享规则,共同促进共享经济持续有序发展。三是探索推出分享经济试点示范城市计划。在试点城市先行鼓励共享平台与政府、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与协同创新合作,规范共享经济发展,继而将经验推广应用至更多区域。


  (作者单位: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茜安晖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