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密不可分

发布于:2017-06-05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命运其实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做了题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金融管理领域的四大共识及其政策实践》的主题演讲。陈雨露在演讲中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金融管理作了四大方面的反思。


  他指出要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发展大普惠金融以及要更加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


  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陈雨露强调,要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三大政府的国际协调。


  从理论上讲,金融、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两者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促共生”的密切关系。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不容易。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主要原因是部分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使得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当部分的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特别是结构复杂的信用衍生品的过度发展,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影子银行过度膨胀,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首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的基本能力,努力做到货币既不松也不紧。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2017年,中国央行明确提出了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新框架。前者主要针对总需求管理,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后者针对金融体系本身,旨在维护金融稳定。


  宏观审慎管理强调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市场运用各种审慎工具防范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所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着重金融风险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前端治理。


  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重心,基本形成了包含目标、评估、工具、政策实施与传导、治理架构等在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尤其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主要经济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者成立由不同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或者是将宏观审慎政策的职能归于中央银行。


  人民银行在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下一步,还要围绕建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度量和早期预警机制、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开发、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发展大普惠金融


  以往讨论金融发展问题,大致是围绕着效率和稳定两个维度展开的。效率强调金融资源的配置,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引导资金流入最有效率的领域和部门。稳定强调金融业要按照审慎经营的要求,牢牢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还没有银行账户人数就高达20亿人。在这种背景下,中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要求获得金融服务权利的呼声日渐高涨,并希望借助金融手段摆脱不利处境。政策层面也有通过提升金融发展的包容性来推动经济,增长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的动机。


  也就是说,金融不能只为少数精英群体服务,而应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社会责任,关注收入差距过大等重大现实问题。从过去追求“效率+稳定”的两个维度,向追求“效率+稳定+包容”三个维度的转变。


  目前,中国普惠金融总体仍然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构建一个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更多地汇集普罗大众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来源:华夏时报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