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如何打牢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根基?

发布于:2017-01-25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如何打牢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根基?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切实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清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落实好中央确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打牢经济长期增长的根基。


  一、辩证看待经济增长的短期压力与长期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国经济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特别是经济增速仍然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悲观的预期。面对经济运行的短期压力,我们更要看清长期前景和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没有改变,随着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动力转换,我国经济长期增长仍具有较大的潜力。


  深化改革开放将释放出新的红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中央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方案和政策,不断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力量,调动各个方面加快改革的积极性,释放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红利。新的改革开放举措将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多元创新,将提升民间资本活力、国有经济效率、社会组织和个体创造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


  新型城镇化将创造新的需求空间。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可能放缓,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会提升内需的潜力。随着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的深化,大量农民工及其家庭将真正实现市民化,对扩大消费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会拉动城镇设施改造升级的投入,带动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同时,新型城镇化促进各类服务业全面发展,有利于拓宽居民消费升级的空间。


  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将拓展新的增长带。我国新常态下实施的三大战略,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是进一步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推动几大区域战略互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带。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把区域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开发合作新平台,将发挥拓展新的经济增长带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不确定因素增多。越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就越要认识到今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协调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解决稳定与发展的矛盾。


  努力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必须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切实增强经济向上向好的稳定性,才有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同时,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统筹实施好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和社会政策,深化、细化、具体化政策组合。


  依托深化改革提升长期增长动力。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就是最大的稳定。要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明确标注出来,排出优先序,重点推进,以改革发展政策引领经济政策,增强社会信心,引导市场预期。要搞活微观基础,深化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长期增长潜能。


  统筹兼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问题,全面部署和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三、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给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努力排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动力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和优化发展。


  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四项工作重点。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已部署的各项任务,巩固已取得的工作成果,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多措并举推进“三农”工作,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三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作用。加快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发展,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重点地扩大对外开放。完善跨部门的统筹机制,着力推进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进改革。一是要把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相协调。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制约经济稳定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完全等同于结构调整,但中心内容是化解结构矛盾,要围绕产业、区域等结构性问题及体制原因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为结构调整升级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二是要把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相协调。供给侧改革是对资源配置过程进行的改革,尽管具有引导和激发需求的作用,但仍受到需求条件和需求体制的制约。必须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推进需求侧改革,包括城乡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并协调好两类改革的关系。三是要把中央改革取向与地方改革过程相协调。中央的改革政策需要地方去落实、细化或试点,协调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相当重要。既要抓好重大改革顶层设计,也要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中央部门推进的条条改革与地方政府推进的块块改革,要保持有序、协同推进并相互配合,防止脱节、扭曲以至相互矛盾,增强改革进程的整体效应。


  四、坚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政策,推动供需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深化改革创造有利环境,为长期增长提供好的基础。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我国的政府负债率与国际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相对于预期经济增长率,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国债发行规模仍有空间。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研究总结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的做法和经验,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础上拓宽地方融资渠道,发挥好地方政府配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进一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拓宽债权、股权等融资渠道,发展各类股债结合产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监测监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这两大宏观经济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我国总量矛盾的深层原因是结构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加强结构性调控。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框架下,协调两大宏观政策的关键是防止货币政策波动。如果货币政策过度收紧,市场利率迅速抬升,财政政策在扩大支出、减税降费方面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从支持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看,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的主基调,统筹用好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使货币信贷保持稳定适度增长,使资金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机制。近几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思路、方式和手段上有不少创新,突出表现是把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结合起来,把需求调控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把经济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机制,要更加注重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推动各项经济工作;更加注重预期引导,及时发布宏观数据信息,明确和稳定宏观政策取向,定期发布深化改革的方案和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处理好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关系,使短期调控政策有利于支持经济持续增长,使长期发展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稳定运行。


  (作者:华侨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求是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