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促国家经济脱虚向实的因素是什么?

发布于:2017-01-01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促国家经济脱虚向实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财税和侧改革就是重点,国家的理财之政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财政。在中国经济L型探底阶段,如何理好财,保证实现政府职能,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2016年即将过去,2017年稳是主基调。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的位置,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


  总体而言,财税改革从简化和降低税率入手,加强税收征管,双管齐下可保证国家税收收入不会明确下降。中国还需来一场去杠杆、挤泡沫的攻坚,因为资产泡沫越大,脱实向虚的趋势就越难逆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推进体制性和机制性改革,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真正让市场对企业的退出起倒逼机制作用。


  财税改革: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


  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财政收入低速增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是希望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创业创新,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财政部预计,2016年全年减税约5000亿元。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可以从简化和降低税率入手,加强税收征管。


  张俊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称:“减税可以把握两条原则:工业企业的税要降下来,服务业企业可适当稍加一些,保持平衡。并实施阶段性减税方案,比如在三年内不收,三年以后开始征税。2017年可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对中等收入群体减税,并且简化税率。个人所得税可以提高免征额,分不同的税收等级。同时清理政府基金,研究税收的调整措施。社保基金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测算平衡。”


  李迅雷表示,税制改革可双管齐下:降低税率总水平、加强税收征管。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高,但大部分富人并没有征到,只征到了工薪阶层。但最高45%的个人所得税率太高,可以降低到30%,现在真正纳税的只有两三千万人,征税面可以更广一些,同时遏制偷税漏税现象。这样一来,相信国家的税收收入不会明显下降。


  在屈宏斌看来,国家减税费的力度应该继续加大。他告诉记者:“‘营改增’等措施惠及多数服务业企业,但对制造业企业帮助有限。未来减税力度应加大,避免碎片式、间歇式的调控。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将所有行业的中小企业税负直接减半或者取消,维持该政策直到经济出现明确好转为止。”降成本降不好,会促使一些企业去海外投资。企业界人士称,增值税的税率还是偏高,因此成本很高。更多人关注2017年“两会”上能否把五大任务落到实处。


  财税改革关键点是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张俊伟称,“要把已有并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调整政府人员配备,及早谋划。上下级政府之间,上级要放权。更重要的是,根据新《预算法》,财政预算要加强人大的监督,人大监督也要鼓励创新,建立约束机制。”财税改革的难点还在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健全地方税体系。张俊伟表示,地方税的主体之一房产税,目前来看明年推出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有难处。眼下要充实地方税,环境保护税已被列为地方收入,消费税也可以考虑转给地方,在哪消费就在哪收。资源税可以让地方分享。美国是对所有房子都征税,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可能会接近香港的做法,从第二套房子开始征收,以租金收入作为基数。这可以起到收入调节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国有,土地所有者能获得地租。但在征房产税的同时,要承诺给低收入和刚需群体保证住房,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等。


  李迅雷也认为房产税的征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开征可能要等到‘十九大’以后。中国部分人有很多套房子,但可能没有钱交税,除非把房子变现,这存在一定的悖论。购房者非常多,自有房套数也多,但要让其真正纳税是件非常难的事情”。但他表示,中国当前无论准备推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守住稳增长和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两条底线,这是稳中求进的内涵。如果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的推出不会导致股价和房价的悬崖式下跌,早应该推出了,但谁也不敢保证不出问题。但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越是不敢出台,资产泡沫就越大,脱实向虚的趋势就越难逆转。


  金融改革:应强力挤出资产泡沫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实际上就表达了对过去虚拟经济过度繁荣、整个经济脱实向虚的担忧。


  “从中国前三个季度GDP分项贡献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所创造的GDP占8.8%,这一水平明显高于日本(5%)、美国(不到7%)和英国。金融的过度发展不仅让实业衰落,也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我国近年来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伤透脑筋,把降成本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目标之一,故难以容忍虚拟经济的高杠杆逼迫市场利率水平进一步提高。”李迅雷称。


  李迅雷分析,企业为了应对盈利下降,会有两种方式:转行,脱实向虚,投资房地产或金融;加杠杆,扩大生产规模,薄利多销。民企一般多选择前者,因民企融资成本高,且船小好调头。国企多选择后者,因融资成本相对低,又要担负起稳增长的任务。国企中的僵尸企业多,靠银行贷款才能存活。据国资委数据,2016年1-10月份,国企(不含金融企业)利润总额19197亿元,同比仅增0.4%,负债总额86.5万亿元,同比增10.4%。负债的增长幅度要远超利润的增幅。


  据统计数据,1996年,中国的M2规模才7.5万亿元左右,股市的规模也很小。如今M2规模达到153万亿元,是20年前的20倍,股票总市值成为全球第二,但实体经济的增幅并没有那么大,这是导致货币泛滥的根本原因。


  李迅雷认为,实体经济的繁荣要靠需求来推动,目前是供给过剩。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改善供给,但由于货币超发没有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故总需求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问题。M2的增长部分大多落到了高收入群体中,这也是脱实向虚趋势难以改变的主要逻辑,即货币泛滥不仅带来“虚”的需求大增、供给不足,还导致“实”的需求不足而供给过剩。


  近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较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称,2015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近600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2015年8月到现在外汇储备下降了7000亿美元,加起来在过去一年里损失了1.3万亿美元资本的外流。如果大家都去银行把人民币换成美元,这是非常大的冲击。


  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就表示,在保持适度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走向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机制,这是有用的框架。要保持税率水平的相对稳定,不在短期内大起大落,不给国际国内投资者、国际市场造成不稳定的影响或预期。近期的金融风险确实在上升。消除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要靠市场纪律,打破刚性兑付,所有的矛头根本来源于稳增长和升级换代,要保证去杠杆,保持金融稳定,矛头都指向现在还没有成功退出的僵尸企业,难点仍然在国企改革。


  供给侧改革: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7年是深化之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称其内涵是: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化解风险,实现宏观经济新的再平衡,重要的是要推进体制性和机制性改革,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关键领域的改革,比如产能过剩、僵尸企业,背后有很大的机制性和体制性问题,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对很多失去市场生存能力的企业,仍有超出市场的扶持和帮助,甚至保护。


  卢锋认为,要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真正让市场对企业的退出起倒逼机制。有些僵尸企业退出有困难,政府可以帮助,但政府应该拿掉“呼吸机”,这是涉及到体制性、机制性改革最重要的问题。


  屈宏斌则表示,必须提高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为地方政府官员提供合适的激励机制,对改革执行进度快的地方政府给予资金等资源支持,将改革成效纳入对官员的评选考核机制中。对于低效企业破产、清算中产生的坏账,要及时、尽早发现和认可,并通过核销、转售给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化,债转股等手段处理。各级政府部门应减少对银行认定和处理坏账的干预,帮助企业尽快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在精简过剩产能行业从业人员的同时,加大在安置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转岗培训、再就业或是自主创业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


  具体而言,要提高下岗职工的社保水平、对去产能企业下岗安置的奖补基金,以对冲供给侧改革短期内对经济的冲击。可由政府出资购买存量房产,将其转变为小面积的廉租房低价租给农村转移劳动人口居住,或财政直接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购房的补贴力度。在财政扩张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可共同设立5-10万亿元的住房基金,以此来为政府购入房地产库存提供支持。


  屈宏斌还认为,降低“五险一金”支出是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手段。如果将企业养老和医疗保险企业部门的缴存比例一次性降6-8个百分点,大约可为企业减轻1.5万亿元的社会保障负担,这大约占名义GDP的2%。如果企业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再投资,在乘数效应的带动下,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量巨大。为了保障职工的福利不受损害,可以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的方式来填补社保缺口。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12座城市将开始试点“五险一金”变成“四险一金”,不仅可简化制度,也可以提高单个险种的管理效率。工伤保险与医疗保险有紧密联系,未来也存在合并的基础与可能。而国外社会保险的主流险种是养老、医保和失业。


  实际上,不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还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都是为了增强企业和社会的信心,使其感受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温度。如果沉重的负担挤压了企业的生存空间,那政府的税收就成为无米之炊。改革需要大刀阔斧地真正动起来,立说立行,只争朝夕,中国经济走出L型也就指日可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