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以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护航供给侧改革

发布于:2016-10-19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离不开有效制度的改革推行,近年来,上海紧紧围绕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紧密结合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两项国家战略,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培育,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降低,服务业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改善。在此过程中,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总行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围绕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两项中心工作主动发力。一方面大力推动抓简政放权,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狠抓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新框架,在破解制约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金融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金融制度创新带动供给侧改革


  规范政府和企业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但实际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往往会被各种危机打断,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往复。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一个既能减少行政干预,又能有效监管的可操作框架。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核心就是搭建了一个以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新框架,建立一套适应新金融制度的事中事后管理系统,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一个真正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环境。


  一是搭建了以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新框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市会同各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金改51条”“金改40条”及25项落地实施细则,确立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和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取消一系列行政审批,即使保留的行政审批也大幅简化了程序。比如,人民银行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出了全新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不搞事前行政审批;大幅放开境内外主体参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取消境内主体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行政审批。


  二是创建了适应简政放权新金融制度的事中事后监管新体系——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建立了“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电子围网式”事中事后管理环境,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逐企业、逐笔、全口径、7×24小时的实时大数据监测。自由贸易账户提供了包括跨境融资、跨境并购、跨境理财、跨境发债等在内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下的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支持“黄金国际板”和上海清算所推出的自贸区航运指数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等。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依托,在上海率先全面对接最新国际高阶贸易投资规则,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为企业跨境融资提供了方便、稳定、低成本的管道。截至2016年8月末,各类主体共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8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7.7万亿元,涉及10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近2.4万家境内外企业。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的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6331亿元,人民币平均利率为3.93%,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八项核心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即率先建立宏观审慎的资金跨境流动的管理制度,推动有管理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创建利率市场秩序自律组织,率先在全国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加快人民币资产市场的开放,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加强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建立“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监测分析和管理体系;加强自贸区信息的共享,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金融风险监测与管理系统;探索实施金融综合监管,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比如,自贸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议价门槛降、一揽子定价”的实在收益,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后,自贸区主要银行的外币业务议价门槛从300万美元下调至50万美元,部分银行议价门槛降至10万美元甚至5万美元。据银行测算,试点实施初期,自贸区内50万~300万美元的小额存款客户数、存款余额分别约占40%和25%,主要是中小企业客户,这一群体在试点中受益明显,议价能力提高。同时,小额外币存款上限的打开,也为金融机构探索存贷款一揽子报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了更大空间。


  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联动效应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个要素基本建成。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了1463万亿元。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二,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四,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保持全球第一。金融机构总数达到了1478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开业,上海保险交易所等一批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场相继落户,金融业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2016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2402亿元,同比增长17.1%,占GDP的比重达18.5%,比2013年上升5.4个百分点,金融业的支柱作用日益突出。


  以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引领供给侧改革


  创新是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供给结构优化升级。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大力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015年,根据总行关于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政策精神,在一系列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35条意见,覆盖货币信贷管理、投贷联动、直接融资渠道、金融生态环境、支付结算服务、外汇管理服务、自由贸易账户服务七大方面,以产品创新、平台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层次融合。


  一是推进科技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大力支持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推进覆盖全市的科技银行服务网络。目前,上海既有商业银行设立的科技支行,也有上海农商行、上海华瑞银行、浦发硅谷银行等具备科技金融服务特色的地方法人银行,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技银行服务网络。


  二是探索符合创新企业特征的利率定价模式。项目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和不确定是造成创新企业利率定价难的主要原因。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率先创新了计息方式,突破了商业银行仅以利息计算贷款收益的模式,将贷款收益与贷款项目回报或企业成长收益挂钩,引导辖内商业银行根据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在整个贷款周期实行动态可变的利率水平。2015年3月,选择首批14家试点机构开展试点,进展顺利。上海银行率先在辖区开展“成长型小企业远期利息”业务,截至目前,该行对22家企业发放远期利息贷款,余额1.49亿元,该项业务获2015年度上海金融创新二等奖。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2015年,上海共有9家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模式创新,共为105户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余额达10.2亿元。其中,交通银行、浦发硅谷银行探索在贷款结构安排中试点引入认股权证,实现投贷联动。工行上海市分行、建行上海市分行等在金融服务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在准确把握科技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推出了专门服务方案。中行上海市分行针对初创创新企业推出“中银科技卡”授信产品,通过“打分卡”模式优化科技小微企业评价体系。上海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方面走在前列,已为浦东新区200多家创新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贷款9亿元左右。


  四是努力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政府和交易商协会签订的“三方协议”框架下,优先接收国家重点支持产业中创新优势型企业发行中期票据;通过绿色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进行直接债务融资;支持地方科创中心园区的骨干科创企业优先开展债务融资工具和创新产品发行试点;鼓励创新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结合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组织市场各方在现有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等融资工具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型融资产品。


  五是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作用。从2014年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就探索在“支小再贷款”额度内预留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要求相关商业银行建立项目库,满足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比如,上海农商银行2015年共获得上海总部27亿元支小再贷款,其中有8.6亿元是专项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共对92户科技小微企业的141笔授信进行了支持。此外,上海总部还推出了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再贴现绿色通道。2015年共办理再贴现324亿元,受益小微企业1300家左右。


  以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护航供给侧改革


  在经济增速下行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困难导致资金饥渴。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环境,抑制了金融风险的合理释放,刺激了过度借贷行为,扭曲了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再加上近几年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杠杆显著上升,潜在金融风险有所增加。2015年,上海市政府部门负债与GDP之比为19.6%(全国平均水平在36%),居民负债与GDP之比为46.9%(全国平均水平在40%),非金融企业债务与GDP之比为186.1%(全国平均水平为156%)。另外,衡量居民杠杆率的一个比较有参考意义的微观指标是居民住房贷款的平均贷款成数,根据上海总部的监测结果,2016年第一季度,上海市居民首套住房的平均贷款额占购房总金额的60%左右,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平均贷款额占购房总金额的50%左右。尽管这一比例不算太高,但由于上海房价绝对水平较高,居民的债务负担的绝对规模并不低,这也是上海居民部门杠杆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是上海市防风险和“去杠杆”的主攻方向。


  2016年初以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会同有关部门从金融供给侧出发,有序合理去杠杆,防范潜在风险。


  一是率先在全国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探索构建房地产金融调控长效机制。2016年初,面对上海房地产市场明显过热的严峻形势,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及时采取了标本兼治的措施。一方面,配合上海市委、市政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总体部署,从紧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收紧了住房金融杠杆;另一方面,在总行指导下率先开展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在综合评估上海房地产市场形势基础上,探索构建逆周期调节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调控机制, 促进房地产金融业务稳健运行和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由“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基础数据库”“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监测体系”“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和“政策工具箱”四部分组成。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实施以来,房贷新政得到切实落实,上海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市场投机预期消散。房贷新政执行效果很好,房贷利率定价趋于理性,房贷首付比例明显提高,房地产金融秩序明显好转。与全国房贷投放维持高位的走势不同,2016年6~8月份上海房贷新增额连续三个月回落,月度环比分别回落20.4亿元、103.2亿元和9.9亿元。


  二是去杠杆与调结构并举,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2016年以来,上海市金融业在加强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的信贷管理的同时,继续开展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比如,上海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采取“压降授信敞口、不介入新增”的策略,对存量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和监测预警;针对大学校园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上海银行开展校园金融服务创新,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发出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消费贷款;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结合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客户分布状况和业务风险管控现状,开展项目制管理模式,对具有共性特征的目标客户集群实行标准化授信管理。


  三是清理整顿非法金融活动,化解潜在金融风险。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积极配合上海市有关部门,对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和一些互联网金融组织开展的“首付贷”业务进行了清理,有效防止了房地产市场投机杠杆的进一步滋生。同时,针对一些非法集资活动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所抬头的现象,联合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对互联网金融、民间理财等机构开展了全面的摸排核查,对存在非法活动的组织机构进行清理。


来源:中国金融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