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四大杠杆是什么?

发布于:2016-10-11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经济市场中说起说起杠杆一词,大部份人会想到金融杠杆。显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金融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但不是唯一杠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发展经济也同样离不开杠杆的撬动效应。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如何发挥杠杆作用、形成良性的撬动效应、保持经济稳健增长,成为治理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四大杠杆:创新、改革、政策、金融


  在经济生活中,说起杠杆,人们只会想到金融杠杆。不错,金融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但不是唯一杠杆。表面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似乎一直在追求金融杠杆的效应。美联储是否加息,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都在为此而颤动。有人就以此断定金融杠杆是发达国家调控经济的唯一手段。其实不然,如果美国没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美联储无论加息与否,都解决不了经济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009年为了应对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集中向市场投放了4万亿资金并实施信贷扩张,尽管暂时缓解了危机,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却加剧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这就是把金融当成唯一杠杆的后果。因此,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不仅要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而且还要发挥其他杠杆的作用,形成良性的撬动效应。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改革、政策、金融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四大杠杆。


  创新,是撬动经济的灵魂杠杆。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只要这个灵魂存在,经济的发展就充满希望。当一个经济体失去灵魂,发展停滞,那就必须激活创新的灵魂,发挥创新的杠杆作用,除此别无他法。从微观而言,一个成功的创新,可以撬动一块市场,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我国经济靠资源、靠廉价劳动力已难以为继,必须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撬动新型产业的形成。中央一再强调要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就是要发挥创新的杠杆作用来撬动市场,撬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是撬动经济的机体杠杆。中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而来,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历程,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改革空间。目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主要是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推行的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等改革举措,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构建让资源自由、自主、充分对接的市场生态链。


  政策,是撬动经济的脉络杠杆。一个国家的经济治理,除了要靠法律法规,还要靠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从而化解梗塞、疏通脉络。每当经济脉络发生错乱或梗塞,就需要制定政策来进行疏通,继而撬动经济发展。鉴于此,政策同样具有杠杆效应,它可以鼓励新型产业发展、鼓励创新、抑制落后产能、消除贫困、创办经济开发区等等。


  金融,是撬动经济的血液杠杆。资金是经济实体的血液,而金融起到的是向经济实体注入血液的作用。但血液需要循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流通性。离开了流通性,不仅实体企业成为僵尸企业,金融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无法实现价值转换。其后果是经济无法运转,新的价值无法产生,人类社会也无法发展。因此,金融理所当然地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血液杠杆。


  尽管创新、改革、政策、金融都不是什么新鲜词,但如果我们转变观念,注重发挥多杠杆的作用,必将推动我国经济治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当我们承认创新、改革、政策和金融对发展经济都具有杠杆效应,那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必然要进入多杠杆时代,如何科学使用多杠杆的作用、发挥多杠杆的效应,就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治理经济的关键所在。


  科学发挥多杠杆协同撬动效应


  要发挥多杠杆的协同效应,必须找准每个杠杆支点的正确位置。应当承认,杠杆效应有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有害与无害之分,这取决于人们寻找的杠杆支点位置是否正确。若是支点放在错误的位置,轻则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重则引发经济危机。过去政府在治理房地产业的过程中,面对房价飞涨的局势,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压低房价的政策,但结果却是越压房价越涨,因为简单地“压”反而制造了市场稀缺,这就是政策支点的位置错了,继而导致脉络错乱。在此或许可以向德国学习,将房地产政策放在非市场化一边,阻止房屋变成投资产品从而杜绝炒作,让房屋价格处于人们可以承受的合理区间内,借此撬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要发挥多杠杆的协同效应,必须准确把握每一杠杆支点的基本功能,从而发挥不同的撬动效应,让中国这个经济体健壮起来。要发挥灵魂杠杆的作用,就必须用创新去撬动经济的发展;要发挥机体杠杆的作用,就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发挥脉络杠杆的作用,就必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随时疏通脉络乱局或梗塞状况;要发挥血液杠杆的作用,不仅要让资金流动起来,还必须让资金流对地方。作为具有杠杆作用的改革也是这样,重点是要构建和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这是中国经济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改革的机体杠杆效应。


  要发挥多杠杆的协同效应,必须着眼于整个经济体的健全与健康。一个经济体有它的灵魂、机体、脉络和血液,需要匹配不同杠杆、以其不同的功能来撬动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也是如此,需要创新的灵魂杠杆、改革的机体杠杆、政策的脉络杠杆和金融的血液杠杆,不仅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还要让它们协同起来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撬动效应,让整个经济体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保持健全和健壮的体格。例如,金融杠杆的功能在于资金的融通,决定着资金是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淘汰产业还是新型产业等,这些都需要发挥经济政策的杠杆作用加以引导。


  要发挥多杠杆的协同效应,必须弄清杠杆之间的关系。创新,没有相关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没有金融资本的注入,就无法发挥其撬动效应。改革、政策、金融这三大杠杆作用的发挥也同样离不开彼此,否则便无法产生正面且积极的撬动效应。


  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也充分证明了多杠杆协同的重要性。我们常常说的配套措施或配套改革、配套政策等,实际上都是在追求多杠杆的协同撬动效应。近几年,中央高度重视多杠杆的协同撬动效应,多策同施、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之下,确保了我国经济中高速的稳定增长,成为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伟大创造。


  鼓励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创造财富


  各类杠杆的使用者,不应局限于企业或政府部门,也应包括普通居民,让其享受多杠杆时代的红利。


  斯蒂芬·G·切凯蒂等人于2011年利用18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1980年到2010年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部门的债务阈值为85%(债务/GDP)。而我国居民部门宏观杠杆率目前仍远低于85%的警戒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但居民部门杠杆率仅为40%左右。


  根据东方证券编制的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结果,近些年我国居民部门资产负债率缓慢上升,但整体水平仍很低,至2012年底,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率仅为6.13%,而同年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居民的负债率则比较高,其中美国为15%,日本为14%,英国为13%,法国为11%。净资产是判断资产负债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居民净资产增长,是居民财务状况趋好的重要标志。据东方证券测算的结果,2004—2012年,我国居民部门持有净资产总额由2004年的68.15万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2年的247.02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7.65%。另外,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家庭总体资产负债率为4.76%,不仅低于总量估算的结果,也远低于2013年美国家庭总体资产负债率(14.6%)的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居民部门“加杠杆”有着巨大的空间。它可以成为扩内需的推动力量,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性转换,即由传统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变为居民消费拉动。尤其是在当下,居民部门“加杠杆”可以缓冲宏观经济“去杠杆”的压力和风险。目前,去杠杆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企业两大部门。为防止全社会去杠杆进程过于剧烈,甚至引发全局性资产负债表式衰退,在政府与企业去杠杆的同时,推动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就显得非常迫切,而我国居民部门也有加杠杆的空间。我国消费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未来还有20%~30%的上升空间。要扩大消费和实现消费率的稳步提升,既要靠提高居民收入,也要靠家庭适度举债消费来推动。


  当然,不仅要鼓励居民部门使用金融杠杆,而且还要善于赋予居民部门使用其他杠杆的权力,从而引导居民部门充分利用新的创新机制、改革举措和经济政策来举债创造财富。当前,中央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并通过改革和政策扶持,让大众拥有了使用杠杆的机会。但目前中央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还有最后一公里没有到位,居民部门无法使用多杠杆来撬动财富。如存在地方微小企业被迫入驻开发区,结果因搬迁费用巨大,耗尽了企业的自有资金,丧失了使用金融杠杆的能力。


  创新作为一种杠杆,必然有风险、有成败,因此要将鼓励创新创业与防范风险并重。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的知识与实践的培训,储备创新创业的知识和经验,既要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市场风险因素、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又要了解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与此同时,还要为创新创业失败者提供基本保障、再就业再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来源:网易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