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打造新引擎 持续中高速增长

发布于:2016-09-30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按照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努力下,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民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符合政策预期。现在已进入本年度第三季度的末端,近来随着8月份一系列统计指标的发布,可以看出经济运行仍延续既有态势,国民经济在盘整中前行。


  应该说,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旧比较大,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在发生诸多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做好今年四季度经济工作,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需要我们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稳定经济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继续在推进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不懈的努力,为明年经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确保“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新特征和新矛盾 


  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总判断和年初确定的稳中有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各方面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式加快转型,结构调整深入转变,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运行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指标符合预期。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7%区间,上半年两个季度经济保持了6.7%的增长,增长符合预期。企业信心有所增强。物价基本平稳。1至8月份CPI保持在2%的低位徘徊,总体物价没有受到猪肉价格上涨和南方洪灾造成蔬菜价格波动的明显影响;PPI在经历了55个月负增长后回升明显,跌幅持续收窄。就业形势较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71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过大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下降。外贸谨慎乐观。今年外贸形势一改去年下半年恶化状况,今年3月份以来外贸逐步趋稳并逐步回升。


  二是结构调整继续加快。上半年,生产结构中的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高于第二产业14.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继续提高,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势头回落明显;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投资结构更趋优化。需求结构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8月份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商务活动指数为52.7%,且连续三个月保持升势,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内需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


  三是动能转换十分明显。今年以来,新产业所代表的新动力,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新动能积聚加快成长。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8%。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模式快速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网购、快递、移动支付等改变了社会消费方式。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行动深入人心,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快速渗透到传统领域。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新消费潜能加快释放。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日均超过4万户,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1.4万户,保持了去年以来大幅增长的趋势,对推动创新和推动就业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四是经济分化十分突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加速分化,既涌现出了一批有活力的地区、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也有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越来越难熬,体现为“几家欢乐几家愁”。比如,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保持良好势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加快,服务类消费、移动购物、农产品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传统行业整体低迷,部分行业还在下行。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增长9.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9%,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而部分国有企业表现则差强人意,负债水平接连攀升。


  尽管目前经济运行有着上述新的气象、新的特征,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还正处于新旧发展方式胶着互缠的困难阶段,经济运行尚在探底盘整,结构性改革也遇到了新的矛盾。


  从总量上看,当前经济增长惯性下行的趋势还未见缓解,上行动力还弱于下行压力,“三驾马车”后劲均显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更大,制造业投资依旧乏力,民间投资出现断崖式下跌。消费动能仍在走弱,居民收入增长有放缓征兆,增速低于GDP增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降幅更大,消费者预期指数也在下跌。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全球经济弱复苏、低增长态势难以完全改观,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受英国脱欧影响,美元、日元大幅升值,避险资产价格上涨,资本流向美国市场趋势加强,我国人民币贬值、资本流出增加、外汇储备减少的压力逐步上升,这给我国多目标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增加难度,也给我国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增加难度,未来进出口形势将受到国际市场多方遏制。


  继续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政策创新和各项改革 


  从外部来说,四季度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仍将继续维持低增长、弱复苏、低通胀、低就业的态势,全球经济增长将下降至2.5%,同时随着美联储加息逐渐显现,国际市场金融风险或将上升。世界经济演变的这一态势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压力仍在加大。从内部来看,要解决好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问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制约因素,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甚至会出现“进两步、退一步”的反复。


  就此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今后一个时期还将持续L型走势,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业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要有充足的思想和政策准备,充分利用好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优势,紧紧抓住新旧动能和经济分化进程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坚持不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掌握经济分化的主动权,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在经济分化中捕捉新的力量,最终为实现“双中高”目标赢得时间和空间。


  有效发力需求端确保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 


  努力实现今年确定的6.5%-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客观需要。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稳增长目标放在首位,在扩大总需求上确立新思路新机制。


  要继续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实现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是稳增长的关键举措,必须明确:只有稳投资才能稳增长,但投资的核心是要切实抓好有效投资。这既要规模又要结构,既要速度更要效益,在思路上就是要继续解决好“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今后五年166项重大工程或关键领域的重点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城镇化和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方面,与此同时,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更新改造的投资。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切实减少政府核准事项,减少前置条件,推动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提速,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投资环境。


  要努力激发新消费潜能实现对稳增长的引领作用。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正引领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迅速成长,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并不断拓展着未来增长的新空间。去年末,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就提出,大力发展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更好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要充分开掘进出口空间实现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形势有所转机但增速仍不乐观。下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外贸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多措并举,在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上下功夫,充分挖掘进出口空间,支撑稳增长。


   深入改革供给端重点推进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整个“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条。今后政策的着力点是调节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稳增长的平衡阀,做好“减法”和“加法”并重的文章。为此要处理好四个方面关系。


  要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当前要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稳增长双重目标之间的平衡,必须认清供给侧改革是探索宏观调控的新理念、新路径的科学有效办法。宏观管理着眼于逆周期调控,是确保实现稳增长的短期目标;供给侧改革着眼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是解决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的长期性、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同时,要处理好去产能与稳增长的关系。


  要处理好降成本与政府转职能的关系。当前政府最应推动降低的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且暗藏“灰色地带”,由此产生的种种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成为当前企业最大的困扰。因此,在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痛点”、瞄准“堵点”,实施精准协同放权,坚决管住伸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做好降成本工作,下半年,还要持续跟踪降低企业“五险一金”、营改增、资源税改革的实施效果,继续清理各种不合理企业收费,适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电价市场化改革,减低企业用能成本。深入推动“互联网+流通”计划,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要处理好补短板与促改革的关系。补短板是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做的“加法”,也是稳增长、扩消费、实现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当前,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有效供给还存在明显短板,拓展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还有很大空间。要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步伐。一是要进一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运行保障机制,让有限的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公共服务效率最大化。二是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通过二次分配调节社会公平,重点在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群众对未来的发展预期。


  坚持打造新引擎以发展新理念持续增添新动力 


  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继续乘势而上,坚持不懈打造经济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持续动力。


  以创新发展为统领,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推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要继续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的“四创”支撑平台,汇聚各方面力量加速创新进程,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创业创新向纵深发展。


  以协调发展为依托,以新型城镇化为带动,拓展区域经济增长新空间。继续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逐年稳步推进到202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分别要提高到60%和45%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城镇化会议精神,积极培育中小城市成长、特色小城镇成长,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加快各区域板块城市群建设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抓手,激发资源环境配置潜能,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从制度层面,各地区各部门要尽快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以开放发展为助推,以高水平双向开放为倒逼,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质量,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执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以共享发展为基础,激发全体人民发展热情,推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制度建设为机遇,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进后进地区接续发展,要更加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从而激发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实现共建共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与政策环境。


  加快国有经济改革千方百计稳住民间投资活力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市场主体,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指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指示精神,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两个轮子”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道路上并驾齐驱。


  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拆门搬山”。要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增强政府和国企投资的引导协同效应,形成政府与民间投资合力,推动产权保护的法制化,强化完善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尊重和维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民间投资潜力;还要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稳定投资预期,提振投资信心,形成民企“长期投资”行为。


   密切监测潜在三大风险坚守住经济安全的底线 


  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形势,国内经济面对“三期叠加”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上面临债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失业潮风险这“三大潜在风险”,宏观管理层要加强对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交叉感染风险的密切监测、识别和预警,做好前瞻性调控和应急性管理,早作预案,防患于未然。


  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止局部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交叉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目前我国国家债务总体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国家资产负债表,切实把握债务总量,平衡好债务结构,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居民合理分担债务的有效机制。要接续好政府债平移转换机制,进一步优化存量资产。


  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我们有能力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与此同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尤其高度关注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加强与积极财政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注重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实施好差别化金融政策,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机制改革,与主要国家进行双边和多变谈判,切实掌握汇率定价的主动权。


  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推进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切实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要鼓励产能过剩企业多兼并重组、少清算破产,采取多种措施使职工转岗不下岗,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切实用好专项资金,对职工分流安置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全社会主动形成吸纳转岗职工的“培训池”和“就业池”。 (报告执笔人:丁茂战 胡敏 周跃辉 易秋霖)


来源:经济参考报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