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国企改革应多干实事

发布于:2016-09-02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从国有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改革不彻底、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特别是当涉及到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时候,一些部门和地方避重就轻,光发文件不干实事,甚至以文件代替改革。


  目前,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经进入了“快车道”。自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以来,国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中已经出台的专项改革意见达到14个,另有7个专项改革意见正在履行程序,相关配套文件即将陆续出炉。这也意味着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绘制完成,相关政策正式进入了实施落地阶段。


  应该说,按照中央的要求,国资监管部门及各地在国企改革方面还是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比如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国资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在央企改革方面,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已由2003年的196家减少至105家,目前还有几组央企重组正在酝酿推进中,预计年内央企数量有望整合到100家以内;在地方国企改革方面,上海、重庆、广东等地主动出台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文件及实施细则。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共制定出台的国资国企改革文件已经达到约400个。


  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国企改革的困难和所面临的变数也在不断加大。从国有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改革不彻底、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特别是当涉及到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时候,一些部门和地方避重就轻,光发文件不干实事,甚至以文件代替改革。


  这些“庸政”、“懒政”的结果,就是使得国有企业内在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推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实现。比如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然在许多国企中存在,国企分类改革由于利益关系迟迟没有进展,经营性国有资产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问题突出。在监管体制改革上,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还不到位,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和违纪违法问题在一些领域和企业还比较突出。当涉及到本地国企需要去产能、去库存的时候,一些地方和企业借口维护稳定和保护国企职工利益,对相关改革态度消极,致使“僵尸企业”始终“死而不僵”,无法按照市场规则退出市场。


  究其根源,除了利益纠葛外,还在于地方和国企领导体制无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由于地方和国企领导的有限任期制,而改革本身又存在着很大风险,这就容易产生任期内最好能够平稳过渡、尽量不出事的思想。此外,在对待市场和非公经济的认识上,不信任态度明显,这也是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缓慢、职业经理人制度迟迟无法建立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今,国企改革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搭建起来了,但改革却远不能止步于发文件、出政策。要想使国企改革真正取得实效,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这些文件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必须将落实的具体情况和取得的效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当中,对于那些“光说不练”、只发文件不干实事的地方和国企领导要严肃追责。只有如此,国企改革才不会落入“文件治企”、“空谈误企”的陷阱之中。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来源:深圳特区报 


标签:                   喜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