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中国、美国的经济现象就将趋同化

发布于:2015-07-03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当中国的经济规模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强劲外需的拉动及中国内部的增长动力的推动下,急速扩张之后,中国问题亦成为一个从世界其他的(包括石油在内的)原料供应国进口大量原料的大国。由于全球石油及其他多重要战略原料储最分布的高度集中,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规模扩张,必然造就中国对于这类原料的大规模进口。在此所谓的“中国因素”的推动下,以及庞大的国际游资借题发挥的狂妙,使2003年以来,石油、铁矿砂等大宗原料的国际贸易价格成几倍地增长。继而,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逐步传导到下游各种商品,形成了普遍的价格上涨压力。   
这一现象,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开始因石油等产品价格上升表现为输入型的通货澎胀压力,在2004年下华年开始,已逐步转变为了普遍的即一般的物价上涨压力。并且,这一通货膨胀压力,对于美国来讲,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家,还因为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自2000年以来的持续贬位。以及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开始持续贬位以来,而进一步地加强。
  我国的出口商为了保持自己的利润率,总是尽可能地希望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来抵消人民币升位的不利影响,井且,中国是美国名列前位的商品进口国。这使得美国进口的中国商品的价格变动对美国一般物价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力。
  于是,在这双重因素造成的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压力下,美联储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起又连续地11次提高,基准利率。如上文己分析过的那样,这就最终导致美国国内次贷泡沫的破灭,由于这个破坏性反馈回路的存在,使得“中美国”对偶关系在持续加强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压力之下最终必定土崩瓦解,而且,其瓦解的形式,则必定是一场大危机。
  危机显示、爆发后,也可以推断“中美国”对偶关系中形成的结构性因素所决定的中国、美国经济体系在危机中的一些现象在形态学意义上的对偶性。中国、美国两大经济体系之间的分工,因此,己经决定了两大经济体系在结构上所存在的重大差异。为节约篇幅,不再去分析、解释这样的分工如何形成与如何决定以及货币汇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言以蔽之,这样的分工,造就的就是中国的经济扩张,是实体经济(如制造业生产能力、雇佣人数)的扩张,而美国的经济扩张,则是虚拟经济(包括IT行业及金融行业)的扩张为表象的。由此结构性差异,即知危机形态上中国、美国经济体在现象的对偶性。这种对偶性反映了由结构差异性决定的危机早期阶段上两国若经济现象的差异性:各个对应关系在刚才的分析中都说明过,所以,毋需再叙,这里只需指出,当危机进一步深人发展,那么最后中国、美国的经济现象就将趋同化。
 

标签:                   喜欢:收藏